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禅房村
 

◎邢燕


  走进禅房村,是这次行程计划之外的一次偶然。
  冥冥中这次小小的偶然似乎也是必然,因为是自己执意建议选一条与来时相反的路回家,山涧中一条湍湍流淌的河流以及那崖畔上茂密的丛林,车上一位几乎是看着我长大的老兄说:“这个时候河流应该还是枯水季,不过既然路过了沿着河床看看河底的卵石也是不错的”。老兄的话瞬间包容了我的固执,转头看向车窗外,崖畔的绿已葱茏。
  驶过一座不过十米长的桥,又拐了两个弯,心早车轮一步抵达了这个村落。禅房村沿路边的房子大都是用石头砌起来的,单单看到一面邻路的墙大概就要好几百块石头,砌上墙的石头经打磨和锻凿已经很平整,其他零零落落散在旁边的石头就显得棱角分明得多,再看那一两个蹲在石头旁边不停左锻右凿的石匠,不是我常日里想到的粗壮汉子,反而是精瘦的中年男子。
  村子是由石砌拱门衔接的,我们的车开过去的时候左右没有太大的空当,司机朋友说在他的记忆中,父辈的一位同事就住在这个村子的中央,因为这份熟识,便对这个村子又平添了一分亲切。我们的车子是在村落中央一个老式的戏台前调头的,老乡说车只能开到这里了,再往里就需要徒步了。老式的戏台大概已经很久没有唱过戏了,戏台下的场子七零八落地搁放着许多杂物,几个大姐乘着天气晴好把家中的存粮拿到戏台上翻晒,她们一边劳作一边说笑着,不知是因为手中富足的粮食,还是因为她们说笑中的故事,反正禅房村的这场戏让她们唱得红红火火,我们也被她们灿烂的笑容所感染。
  回家的路坡路居多,思绪在梳理刚刚走过、路过的风景时,和着四月的季风,心底悄悄地升起一种类似滑翔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丝毫不逊色于飞翔的美。
  相比较来时的路上,此时车内也安静了些,我们来到了这次出行的目的地——一所山中小学,是“企地共建、造福老区”美好愿景的具体实践。通过近几年的帮扶,学校早已成为校净、窗明、设施齐全、师资力量不断完善的优质学校,校内不足三四百名的小学生们此起彼伏的琅琅读书声,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更加期待此时的读书人能一步一个脚印,夯实自己人生的最初阶段,那么再去攀登成长的阶梯时定会多了一分自信和果敢。
  吸引我的还有校园中央的一口水井,水井没有辘轳,一只轻盈的水桶上系着足够长的尼龙绳子。一定是瞬间的童心激起了我上前一试的冲动,在校长和朋友的示范之后我从水井里打出了一桶井水,取了水瓢,盛满刚刚离开井的水一饮而下。呵,那份努力之后的甜、那份简单的开心,我心知,读书人心知。
  渐行渐远的是山上小学以及那口校园里的水井,禅房村的石头房子、上演过粉墨人生的戏台都成了记忆中的风景,好在还有和路一样长的满崖葱茏伴着汽车的行驶。在那时那刻、在寂静与触动之间,我听从着内心的声音,收藏着这一路的美好,心绪里除却感谢,再无其他。感谢琅琅读书声,让我体会童声的穿透力足以直抵我心深处;感谢石匠以及石匠手中的石头,让我再次揣度不变的到底是棱角分明的石头还是人心的坚毅;感谢满是灰尘的戏台,让我依稀明白无论怎样精彩的戏剧总要谢幕,常扫心尘才好;感谢满崖的葱茏以及河底的石头,让行走其中的我领略着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步一风景;感谢手边刚刚沏满的一杯新茶,茶是朋友千里迢迢发来的馈赠,茶香融化成缕缕温暖,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月色渐浓,只是觉得有些意犹未尽,能够在一次偶然中走近和感受禅房村,大概是这次行程最应该记住的。
  (作者单位:河北龙山电厂)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