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11版
发布日期:
铸“大国重器”树创新典范
——“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坚定技术自信成就创新典范

煤制油合成油厂总工程师、工会主席 张飞跃


  乘着新时代的春风,宁煤人在亘古荒原构筑能源梦想,用坚定的技术自信,在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示范技术的道路上进行探索。2012年8月,我加入了煤制油项目团队,当时项目正处于油品合成与加工装置总体设计阶段,作为团队的一员我全程参与了煤制油主工艺装置从无到有,从试生产到满负荷,从产品单一到多元产业的全过程,十分荣幸有机会参与打造“大国重器”,我得到了难能可贵的锻炼机会,使我的技术、能力都得以全面提升。回顾过去的10余年青春岁月,我为我和同事们的奋斗经历而自豪和骄傲。
  自主创新历程让我坚定了“我们行”的自信心。先破后立,从无到有,注定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道路。
  项目筹建初期,面对国外萨索尔公司严密的技术封锁,团队就深知“核心技术买不来,单纯模仿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于是,大胆采用国内开发的费托合成核心工艺技术,通过借鉴潞安16万吨/年和神华18万吨/年等煤炭间接液化项目的宝贵经验,编制了我们自己的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实施方案。但400万不是对16万和18万的简单放大,很多在小项目上可用的技术未必适用于大项目,很多小项目可用的设计经验更不能满足大项目的需要,于是团队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在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主动承担多项重大技术工业示范和装备材料国产攻关。比如,作为项目心脏的“费托反应器压缩机”,如果采用和伊泰煤制油项目一样的技术需要布置24台往复式压缩机,但如果采用国内自主设计的“三合一”压缩机只需要8台。一边是在先前项目中已经验证成熟、可靠的生产技术,一边是可以极大减少后期养护成本,降低检修作业频次的新技术,如何选择让大家犯了难,但问题不解决,后续设计根本无从谈起。难题在前,绝不能赌运气,技术选型需要做大量运算和论证,因此团队再次从头回看设计文件,围绕反应特性、养护成本、检修频率、装置成本等关键设计指标再次与沈鼓、德莱赛兰、中科合成油等制造厂、设计院召开专题会进行研讨,在公司领导的主持下,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逐渐升起,选择的方向从昏暗中逐渐明朗,最终一致决定将“三合一”压缩机作为费托反应器的心脏。事实证明,“三合一”压缩机的大胆采用,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设备成本,更节省了宝贵的建设时间。类似的专题攻关,在设计的过程中多如牛毛,但团队始终明确,宁愿会议“急红脸”,不愿现场“空挠头”,沉下心来搞技术,静下心来搞攻关,将设计难题逐一攻破。
  创新永不止步,项目稳产达产后,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安全、稳定、清洁运行”高质量发展目标,团队又在技改消缺及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攻关,先后完成了渣蜡预过滤装置改造、除氧水凝液回收站升级、脱碳挥发性有机物装置等200余项技改工作,同时围绕“延链、补链、强链”目标,开展产品提质工作,开发新产品20余种。这些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不仅打破了国外在本领域的技术垄断,更为缓解我国能源供应压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艰苦奋斗历程让我将“干”字精神刻入骨子里。先舍后得,从微至巨,注定是一条付出与奉献相伴、辛劳与收获相随的征途。
  项目建设工期紧、任务重,特别是油品合成与加工装置采用E+P+C模式,给团队在项目管理上带来巨大难度,团队成员不仅白天要忙于协调设计、采购、施工相关工作,晚上更要审查设计文件、技术资料,下班往往只是另一种上班的开始,同志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们的工作两头不见太阳。”而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具有“5+2”“白加黑”“吃三睡五干十六”奉献精神的同事。其中,有一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2016年12月5日是费托A线的试车节点,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只待试车的时候,4日天气突变、寒潮降临,气温低达零下20摄氏度,下午2时轻质油管线出现冻凝,长度接近1.5公里,当时大家已连续奋战了3个多月,每个人都到了生理和心理的极限。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大家开始动摇了,认为准时试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困难打不倒勇往直前的人,党员干部带头登上了湿滑的管廊开始疏通,队员们也纷纷接通蒸汽、拿起保温,或蹲或趴,蒸气蒸腾起来落在刘海和眉毛上凝结成了霜,冷凝液滴在衣服上结成了冰壳,终于在5日凌晨3时30分将管线全部疏通,当中控压力显示上涨的那一刻,我清晰地看见所有“冰人”的喜悦,再冷的冬天也浇不灭我们心中的奋斗之火。
  项目从“建起来、开起来”迈向“稳起来、优起来”同样需靠实干。装置试车的成功仅仅是新的开始,面对装置达产达效路上一个又一个难关,团队迎难而上,努力做到最好、更优。2020年的大检修至今令我难忘,当时正处于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原定计划到厂的人员、机具、物资均出现了困难,但面对当时严峻的市场形势,分公司没有以疫情为借口而延误。净检修时间不足?我们就细分项目,能提前准备的决不留到检修,能分系列开展的我们就立即行动。疫情导致人员返岗不足?我们就以更细的工作,一家一家外委单位做工作,一个员工一个员工做确认,全力以赴确保人员就位。担心技术准备不足?充分利用疫情隔离观察期,对已到岗的检修人员手把手交底,领导班子亲自上讲台培训到检修项目,落实人头。担心物资到货不及时?党员干部疫情期间毅然远赴厂商现场催交,和制作厂工人同吃同住……经过不断的动员和细致的工作,分公司上下凝聚起了信心和决心,最终用时37天完成8728项检修任务。也是这次大检修后,装置进入了稳产达产的稳定运行和优质运行时期。为了准备和实施这次大检修,我和同事们以厂为家,近两个月没离开过一线,但我们都觉得很值。在历次大检修中我们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深刻践行《党员在安全生产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八条规定”》,让旗帜更加鲜艳,以昂扬的态势、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共同打赢了数场检修攻坚战,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
  以上这些,就是煤制油项目建设历程中我和我的同事们奋斗故事的缩影。二十年峥嵘岁月,二十载风雨兼程。从最初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创新典范,我们走过了一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道路,每一步都铭刻着团队的奉献与担当。今年,团队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这是一份熠熠生辉的荣誉,不仅是对团队多年来辛勤创业的认可,也是对“宁煤——不止于煤”转型蝶变的赞许,今后,我们将以此为鞭策,不辜负组织信任,努力将各项工作做的更好,为创建世界一流煤化运企业做出新的贡献!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