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思亲曲
◎王晓
  屈指算来,大哥客居加拿大已经二十个年头了。母亲经常会念叨大哥,那是她娘家侄儿。俗话说,人活九十九,还想往娘家门上走一走。母亲就是这样,年纪越大,越惦记自己的骨肉至亲。临近年关,大哥打来越洋电话给老人家拜年。母亲再三叮嘱:“年三十,记得祭献先人啊。”其实,母亲不说,大哥也知道,从他出国的那一年起。
  2004年清明节,大哥大嫂回来上坟祭祖,他们就要远到异国他乡去了。大哥啊,你是否还能想起深深的胡同、木制的大门?在胡同的尽头有着咱的家门,推开院门,西边是灶火屋,紧贴灶房,靠北是磨房,院里都是泥地,只有窄窄的青砖路通向上房。东窗下有盘根错节的石榴树,一到夏天石榴花赛火、热闹得很。等到结石榴的时候,大妗子就用棉布条把每个石榴嘴都塞紧,这样虫子就钻不进去了。堂屋前有一棵大无花果树,结出的果子入口很甜。和很多在姥姥家耍大的孩子们一样,我对外祖家的一切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后来村里整体规划,老宅没了,然而老宅里的人和事却依然清晰地埋藏在我们心底。
  外祖父个子很高,脾气很好,眼神温和平静。他经常读一些线装书,是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如今想起来,我的眼前依然闪烁着他的那双温厚仁慈的眼睛。回忆起来,外祖父家的空气永远是和煦的,逢年过节,全家老幼聚在一起,大人们围着火盆聊天,小孩们嬉闹玩耍。外祖家的院门,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薄田几亩,一望春雨一望雨;茅舍几间,半藏农具半藏书;横批是耕读传家。堂屋上挂的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横批是崇德向善。对联是外祖父亲手写的,他的字写得好,过年时候,来家里求他写对联的人数不胜数,而他总是微笑着为村里人写下新一年的期盼和祝愿。外祖父怜贫济弱,关键是他待人公允,仁厚宽悯,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崇德向善,耕读传家”的家风,熏陶培育了几代人。老宅那扇大院门啊,走出了多少个村里人竖着拇指夸的仁义人啊,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的大舅。
  有一年冬天,我生病住院,病房里的临床是克井村人。那人在闲谈中无意间提起大舅,唏嘘不已:“好人啊!当村支书恁多年,没花过公家一分钱,整天光想着老百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心里悲欣交集,一个人在逝去三十多年后还能被人怀想,被人赞叹,这该是多大的荣光啊。大舅,是我记事起失去的第一个亲人,也是我心底最敬重的人。后来的岁月里,我一次次明白,人生就是不停地说再见,惟其如此,才更应该珍惜生命,珍惜亲情;惟其如此,才更应该擦干眼泪,笑对一切。好在,记忆是永恒的。在我人生晦涩的时候,在我悲观失望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温和平静的外祖父,想起坚毅刚强的大舅,是他们,在我懵懂的心灵上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标杆,告诉我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字;是他们,宽阔了我的胸襟,教会我如何在困顿中旷达率真,不改本色。
  又是清明,远方的游子啊,一曲思乡又在心头唱响。故乡的一棵树,一条沟,一眼井,一洼水,一草一木他都记得一清二楚。故乡也许变了,可是再变,也是故乡啊。故乡啊,就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即使离得再远,也有一根看不见的线扯着你,你的身上永远带着故乡的烙印,就像你身上流淌的血液一样,有生之年,永不枯竭。(作者单位:河南济源热电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