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锅是我们这里的传统名菜,过去属于年菜,年前酥一锅,年后待客用。白菜、藕、海带、豆腐、五花肉是酥锅最基础的五种食材。物质匮乏年代,肉是稀罕物,可往酥锅里放几勺猪油代替,文火慢煮十几个小时,豆腐吸足了油水,也有了肉味。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吃酥锅不必等到过年,也实现了五花肉自由,还可根据自己口味,再添加其他食材,鱼、猪蹄、排骨、鸡肉等,皆可入锅。若图便捷,酥锅可用高压锅炖煮半小时,但味道欠佳,要想酥锅好吃,还需古法做法,大砂锅柴火慢炖十小时以上。
老人们都是在立冬后,大自然的“冰箱”可用了,才用大砂锅做酥锅,沉浸在味蕾基因里的年菜,需冬天吃才有味道。
古法酥锅需两日工夫,前一日将海带煮好,切段备用。豆腐要冻成冻豆腐,鱼需要提前炸好,白菜、藕、五花肉、猪蹄、大骨头等都备好了。次日一早,将大骨头铺在锅底,锅周遭铺一层白菜叶,再将食材一层层码入锅中,醋、红糖、黄酒、酱油、葱、姜、盐等调味品一层一放,最后用白菜叶封顶,在柴火上炖煮一个白天。
酥锅我们这里家家都会做,但一家一个味道。冬天的第一锅酥锅做好后,要先给周围的邻居送一碗,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习俗。
妈妈酥锅的做法师从外婆,味道深受好评。外婆娘家开银器店,家境殷实,做吃食很讲究。后来家族败落,但外婆依然生活得很精细,在做饭上肯花心思。
贫困年代,买不起大骨头,别人家做酥锅用筷子铺底,而外婆用香椿树枝铺底,这样酥锅便多了香椿的味儿。
外婆还会特意做一些“卷儿”——用海带将冻豆腐卷起来,白菜叶和肉皮同卷,外面再卷一层海带,用棉线将“卷儿”捆住,码入锅内。
招待客人时,将“卷儿”切成片,绕盘摆一圈,中间放上酥锅,酥锅的卖相精致,味道自然加分。
妈妈说,小时候常有要饭的人,平时家里来了要饭的,外婆便给他们一个煎饼或半块馒头,但春节前后,家里有人来要饭,外婆会将家里待客的酥锅,取一小碗,送给来人。
外婆说,年关难过,要不是家里实在困难,谁大过年的出来要饭?
有一年腊月三十,外婆正在做酥锅,家里来了个要饭的妇人,外婆先给了妇人一个馒头充饥,然后让妇人坐下,说酥锅做好了,请她尝尝咸淡。
当得知妇人是外乡人时,外婆便教妇人酥锅的做法。外婆讲了一遍后,怕妇人记不住,又嘱咐妈妈拿笔将步骤记在纸上,交给妇人保存。
妇人苦笑着说,自己饭都吃不上,哪有钱做这么好的东西?外婆宽慰她,朱元璋还要过饭呢,你现在要饭,只是暂时的,好日子在后面呢。
外婆给妇人盛了一碗酥锅,说,我们这里有个乡俗,年根底下,送人家饭碗,便是送福,你收到了我送的饭碗,年后肯定转运。
外婆的这个“乡俗”,是她编的,但却成为家俗,把落难的人当客人待,这是外婆“炖煮”在酥锅里的特殊调料。
今年,还未入冬,妈妈便感慨,说她年龄大了,不知道还能做几年酥锅,趁她不糊涂,让我跟她学做酥锅。
酥锅我早看会了。
我妈说,光“眼”会了不行,手上的功夫需要时间磨。
“家味”酥锅就是一代一代手手相传的。闻到大砂锅炖煮的酥锅味了,年便近了,家味也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