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读书是件幸福的事
  

◎ 韩国华

  窗外阳光暖暖,室内茶香袅袅,手中一本书卷,没有凡尘的喧嚣,没有琐事的纷扰,灵魂在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字里穿梭游弋,这是何等幸福又美妙的事情啊!
  时光清浅,岁月如歌。小时候的我就喜欢读书,书中的故事穿越历史的云烟,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我的面前,蓄积着温暖和睿智,传递着生命的神奇和力量,令我陶醉痴迷。可惜,不论是出生地北方边陲小镇四方台,还是随父母上山下乡的笔架山农场,家里除了交学费、买笔,并无闲钱买书。《哪吒闹海》《草原英雄小姐妹》《小兵张嘎》《岳母刺字》等等小人书都是从小伙伴那里传阅品读的。在图文并茂的世界中,读着故事,慢慢长大。童年时光因为有了小人书的陪伴,依然幸福快乐、丰盈美好。
  上中学的时候,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影响,忙着在数理化课本中汲取营养,被试卷右上角的阿拉伯数字所牵绊,但依然渴望读文学书籍。《窗外》《剪剪风》《撒哈拉沙漠》《碧血剑》《天龙八部》等等言情、武打小说偷偷在同学间传阅,琼瑶、三毛、金庸、古龙就是我们崇拜的偶像。也曾一叶障目地躲开老师的视线,把小说藏在课本下偷偷看,也曾挑灯夜读只为早点交到排队同学的手中。那时候最能体现“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内涵和真谛。也是从那时起,养成了摘抄做笔记的习惯。虽然没有唐诗宋词的精华,依然被小说里的精彩句子吸引,都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记在日记本上。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参加工作以后,连同自己的习作一起收集,同事如同珍宝一样捧回家,认认真真地品读。那郑重喜欢的样子令我非常感动,也因此在同事中赢得了“才女”的美誉。
  1991年考上电力学校走出家门,虽然手里的零花钱多了,但读书的方式依然是在同学之间传阅,并没有买书的想法。《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等经典名著闯进我的精神世界。曾为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身处困境依然努力读书,追求理想、走出狭隘的精神所触动,曾为善良美丽的田晓霞英勇牺牲而暗暗惋惜、流泪,孙少平躲在角落里吃黑面馍馍的情景至今犹在眼前。燕京大学的莫愁湖畔,烟雨蒙蒙中,韩新月安静读书的美丽剪影,一直印在我的脑海深处。每次想起,甚至不敢大声呼吸,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的美丽。《白鹿原》中“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朱先生,他不仅是白嘉轩的姐夫,也是全书的智慧担当。他穿着妻子一针一线缝制的衣物,手中捧读圣贤书,如同披甲上阵、手持利剑的勇士,以血肉之躯和精神力量将来犯之敌一一斩落马下。“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先生的高义令我敬佩不已……经典名著塑造的人物和故事使我的眼界和心胸开阔起来,真切感受到文字传递的无穷魅力和巨大能量,我不再为一己一时的不快而患得患失。
  在电校读书时,最让我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我的一篇散文《白手巾》收录进电力丛书《追赶太阳》。写的是我最敬爱的奶奶的故事,我想一定是因为真情流露,所以才感人吧!国家能源集团成立五周年之际,在主题征文评比活动中,我撰写的散文《五载岁月五载情》获得优秀奖,并收录进《不断前进的动力》优秀征文作品集。这点滴荣耀是我与书结缘的闪光时刻,亦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时光不言,却讲述着真实故事。岁月不语,却印证着一切真理。在电校读书时,最让我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时间去图书馆好好读书。我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完成课业、学生会值周的工作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我以优异成绩毕业,带着高半级的工资进入电厂,但还是觉得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消磨在图书馆的阅读中更有意义。
  幸运的是,女儿喜欢读书,家里的两个书柜都被她填满。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女儿比我们那一代幸运得多,她有足够的零花钱购买喜爱的书籍。跟随女儿的脚步,我读了《活着》《追风筝的人》《肖申克的救赎》《摆渡人》等中外名著。淡淡书香充盈着平淡的时光,滋养着我热爱文学的心灵。更令我感动的是,《神华能源报》开设读书专版,不论是“书香文苑”还是“书房”,每周都有志同道合爱读书的朋友们分享读书心得。在某一阅读的瞬间,总会收获灵感,激励我捧起书,拿起笔,书写感悟和体会。
  “一书一世界,一阅一芳华。”手捧书卷,伴着墨香,我幸福地漫步在这人世间。我的精神家园草长莺飞,和这美好的春天一样,温暖明媚。即使无暇读书,包中枕旁放着书,心也幸福、安稳。
  (作者单位:辽宁沈西厂)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