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鹏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上学时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总是嗤之以鼻,不以为然,直到第一次高考落榜,幡然醒悟。工作后更是将之抛诸脑后,理由很简单,都工作了,我们要更多的实践啊,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真理呢?脑子里硕果仅存的那些东西还能指导实践吗?只可惜“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年过而立才明白为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或许从这一刻起开始读书不早,但若能践行“一愿起,终身行”,则亦不晚矣。
还是要先理清为什么读书的问题,再去读书。文化的传承得益于文字的出现,否则只能靠实物和记忆,而这两者必然导致过程缺失。人类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而从古至今浩如烟海的书籍便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宝库。几千年华夏史,正是因为不间断的传承,才有了这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
古人读书给我们最大的印象是电视剧呈现的“摇头晃脑,死记硬背。”这更多是因为时代背景造就。“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有学好四书五经,写好惊世文章,才能出仕当官,改变命运。毕竟在古代,读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而今人读书,更多只因兴趣和修身,少了很多利益的驱使和精神压迫。我读书的方法是从听书再到阅读。
对于读书这件事最好不要“偏科”。很不幸我就是典型的“偏科生”,只偏爱读历史。根据个人听书买书记录显示,所学书籍90%以上皆为经史类。究其原因,我想除了个人偏好,还是连锁反应的结果。读完《万历十五年》,就想再读读黄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无意间拜读到许老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而后的《万古江河》《经纬华夏》便一发不可收拾;听完张军的《曾国藩传》,虽没有勇气将成套书籍置之榻上,但还是细读了张宏杰老师关于曾国藩的著作。季羡林先生有一篇名曰《开卷有益》的散文,书中即提到,关于读书要养成“随便翻翻”的习惯。否则你将鼠目寸光,不利于生存竞争,亦无益于自己的发展。
人生没有如果,时光也无法假借。无需叹息岁月流逝,人生的每一步都有痕迹。若此刻心中仍有梦,读书可以带你丈量目之不及的土地。倘时下身体已疲倦,读书可以引你走进世外桃源。一生无悔,唯读书二字。
(作者单位:龙源辽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