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走进花与树的世界
——读《花与树的人文之旅》有感
 

张建军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的这篇《爱莲说》相信很多人应该都耳熟能详,甚至熟读成诵。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自然的很多花草树木,都有其独特的生长习性,这些个性往往又被人们赋予了很多鲜明的人文色彩。因此,“世人深爱牡丹”“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正是因为这些植物迥异的生长习性,长期以来,被文人士大夫所关注,同时将个人的喜憎爱恶与之共情。文学艺术的百花园因而也更加姹紫嫣红,瑰丽多彩。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群芳争艳的大观园中,如何解读植物所蕴含的审美意蕴、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进而读懂它们各自独特的“精神世界”,就成为人们认识大自然很重要的途径。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花与树的人文之旅》就给读者提供了这种可能。年轻作家周文翰从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出发,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史、园林史、美术史等,从更为综合的角度深度解读了人类如何认识植物、如何赋予不同植物不同的文化含义,以及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文化中传播的历史细节和反映的文化现象,从而诠释了人类由认识自然进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规律。
  《花与树的人文之旅》是一本科普类文艺作品,它以人格化的角度,向读者集中展示了多种植物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尝试在科学和人文交叉视野中观察、探讨植物相关的文化现象及其生成机制”,参照中外的美术、考古、历史文献图像,对植物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传播进行比较对照,从而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植物的人文内涵。书中不仅有牡丹、茉莉、菊花、荷花、梅花、松树、竹子等既有观赏价值又具人文精神的植物,还有薰衣草、鸢尾花、梧桐、曼陀罗、银杏等一众相对小众,不引人注意的植物,几乎涵盖了大多数具有基本人文意象的绿色植物。它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科普类作品,以植物分类体系为纲目,科学严谨地介绍植物的“科”“属”“种”,而是以叙事的方式,用随笔的形式为载体,展示不同植物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经历。比如介绍红豆的时候,作者先以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相思》诗引入话题,而后追根溯源,表明“赠送红色豆子表达相思乃至穿成手镯或是先从南亚、东南亚传播到华南的习俗,因为东南亚人早就用广鉴玲珑的孔雀豆一类的彩色种子、石头装饰脖颈、手腕”。这样的文字没有了枯燥的专业术语,多了一些史料掌故,读起来令人轻松愉悦、兴趣盎然。作品中还引用了大量历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读者了解植物背后的典故,寻踪追脉,归本溯源,加深了对植物生长规律的认识。如介绍荷花时,从“仰韶文化”的房基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的莲子,说到佛祖在莲花座上打坐的原因,以及古埃及人装饰庙宇柱顶的“莲苞”,再辅以相关历史图片,使读者对莲花的认识更加全面。
  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为了增加作品的专业性、可读性,作者在轻松叙事的同时,插入了大量的植物手绘图片和油画,极力增添视觉效果,优化读者的阅读感受。
  这些图画既有历史上植物学家的手绘图谱,又有与主题植物相关的历史绘画作品的图片,增加了文本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让读者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这花与树的世界。
  一部好的科普作品,绝不是貌似高深的科学术语的堆砌,也不是令人害怕的繁复的科学原理的阐释,而应该是对读者友好,文字清新流畅,内容趣味盎然,令人读来轻松自然的文学读物。很显然,《花与树的人文之旅》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作者单位:河北邯郸电厂)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