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各产业发展分为追赶型产业、领先型产业、转进型产业、换道超车型及战略型产业五大类。朔黄铁路公司在时代的召唤下,在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中,实现了从0到1、从1到N,从引进集成到自主研发,从重载到智慧重载,专注打造世界一流智能化铁路企业的初心和使命,在铁流驰骋中搭建起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形成了连通山西、河北、山东、天津四省市的能源大动脉。
朔黄铁路:从追赶到领跑
本报记者 马 婷
  从艰苦建设到跨越发展,从苦苦追赶到领先超越,对创新驱动的执着和追求,在朔黄铁路公司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积蓄了不竭的动力。通过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持续加强核心技术和重点装备研发,不断健全科研人才队伍培养机制,朔黄铁路在一次次跨越中实现了重载向智慧重载战略转型,打造出重载铁路企业运营管理新范式。
  刻在DNA里的创新本能
  “想要在这片土地上打通铁路简直天方夜谭!”
  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山西境内,山高谷深,线路落差达1533米,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尤以恒山山脉西南部末端长梁山隧道沿线为主,泥质砂岩、页岩互层,72%为二三类软质围岩,在国内史无前例,被朔黄人称之为“第一号”难点工程。
  面对极为复杂的地质条件,朔黄铁路公司一改以往的施工观念,不拼人力靠科学,引进先进设备,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行动,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大量科学实验,组建了一批以30岁以下大学本科生为主的知识型专业化队伍,成立了一支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攻关小组。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朔黄人不断汲取国内外铁路运营管理经验,遇山开道遇水搭桥,在谋求革新、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公司制度、经营方式、组织机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创造了出口渡过320米大断层无坍塌、月成洞144米的软弱围岩施工全国纪录,打破了我国隧道开挖史上二类围岩不能全断面开挖的禁区,攻克了大涌水、泥灰岩等国内外罕见的30多项难关。
  自此,藏于大山之中、挂于半坡之上的朔黄铁路线道如同钢铁巨龙,一路披荆斩棘,驰骋在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与渤海湾畔。
  从最初8000万吨年运量,跃然成为年运量超3亿吨的能源运输主动脉,从学习借鉴到完成两万吨重载列车批量开行运输能力升级的超越,经过20多年的风雨洗礼,自主创新镌刻成了朔黄人DNA里的本能。
  以创新为引领,朔黄铁路连续13年与国内外世界领先铁路企业对标,不断实施科技研发、进行扩能改造,历经3.5亿吨扩能改造、2万吨重载列车常态化开行和智慧重载铁路建设等重要的改革发展阶段,在国内率先掌握了30吨轴重重载列车成套技术、重载列车移动闭塞等关键技术专利,多个项目获得集团公司及交通运输协会奖项,1个项目入选集团公司2023年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成果丰硕,6项指标成为世界第一、3项世界一流、2项国内领先。
  2023年2月,朔黄铁路公司被国务院国资委纳入“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名单”,成为全国200家入选企业中唯一的铁路企业。
  从转进型到换道超车
  解决了过去从0到1、从1到N的难题,如今,立足新时代,朔黄铁路公司深知以创新为主导,实现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是国有企业新征程上的新使命,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去年年中召开的工作会,朔黄铁路公司董事长兰力再次提出灵魂之问:我们是什么、干什么、靠什么、怎么干?
  朔黄是货运重载铁路,智慧重载是朔黄铁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在“数”与“智”的浪潮中,科技创新是支撑新产业、新业态、新能源、低碳、零碳领域价值创造的关键,唯有担当转型主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持续加强核心技术和重点装备研发,才能实现全力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重载运输企业的目标。
  结合重载铁路的发展趋势和公司实际,兰力铿锵有力的回复激荡人心。公司规划了“高铁在中国,重载看朔黄”的未来发展目标和愿景,立志2025年初步建设成为“专业突出、创新驱动、管理精益、特色明显”的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
  目标明、行动强。紧跟国际发展步伐,朔黄铁路公司成立了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以技术革命为突破,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深度转型升级产业,优化组合数据要素、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为核心标志,催生出基于综合计划、运营计划、精益管理为一体的“两横一纵多业务贯通、全链条融合”的数智朔黄管理新模式、新生态。
  随着数字化、智慧化在889公里朔黄铁路线上掀起燎原之势,“点线面体域”五个维度的2028朔黄智慧重载4.0框架呼之欲出,行动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紧随其后。全力攻关3万吨重载列车开行、移动闭塞技术应用、1025专项技术研究,推进4.5亿吨扩能改造,推广30吨轴重、智能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均提上日程。2026年,搭建完成智慧神经网的基本节点,2027年,将基本要素单元进行有效联系和高效互通,形成神经网,2028年,形成稳定高效的朔黄智慧重载运输体系的宏伟蓝图初见雏形。
  涵养战略型科技人才
  奋楫扬帆的蓝图已绘就,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朔黄的发展过去离不开人才支撑,未来,更是需要以人才为核心。
  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分析把握住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组成,不仅要求劳动者素质更高、劳动技术含量更高、劳动对象更广范围,而且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等诸要素更高水平高效协同。
  为此,朔黄铁路自成立之初,就协同规划人才建设和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动态优化公司及子分公司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人才选拔、培养、评价、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和人才战略布局、发展体制机制,推动职能调整、组织设置、管理模式及机构整合。
  在多年探索运营中,朔黄铁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摆脱了发展带来的人员结构性短缺和冗余难题,构建起支撑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人才创新高地。
  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各环节和全过程中,朔黄铁路以政治标准选拔培养干部,在大战大考中考察识别干部,将从事过党务工作经历作为一项重要前置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关键吃劲岗位历练成长,真正把工作业绩优秀、能力素质突出、在改革创新工作中经受考验的干部人才选出来、用起来。
  此外,推进重载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说是朔黄铁路提升人才阶梯的“直通车”。在人才队伍培养过程中,公司多措并举、有的放矢,通过聘请技术专家交流授课、开展各类技术论坛、现场指导、技术比武等方式,推进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承接建设重大研发平台,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同时以薪酬体系改革为加持,敢于鼓励强人、善于激发能人,将上岗资质与培训实践挂钩,构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机制,大胆培养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大幅提升奖励绩效,充分运用各年龄段优秀人才,引导各类人才走向擅长领域和优势专业,激发职工创新创效的热情。
  在“朔黄模式”一系列的措施下,重载铁路高效运输技术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两万吨主控司机由最初的18人发展到现在的216人,多个团队及个人获得国家、省部级荣誉,公司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46项、国家授权专利400余件。值得一提的是,由朔黄人自己编撰的《两万吨体系丛书》、出版发行《重载列车操纵技术》,填补了中国重载列车操纵技术的理论空白。
  历创新之艰难,庆二十余载而流芳。2024年的进度条已加载,新的一年,朔黄铁路将继续在创新印记中谱写壮美华章。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