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中国年”涂上绚丽的油彩,必是那浓烈打眼、喜庆吉祥的“中国红”。从以“红”驱“年”的传说中走来,一入腊月,我们便都怀揣最热切、最美好的祈愿,在“年”这道“令”的驱使下,沿袭传统,移风易俗,尽情“描红”春节,“描红”生活。
年渐渐近了,年集也开始零星地渐次密集起来,红火了城镇乡村。虽然不少年货选择了网购,让快递小哥成了走街串巷的“送货郎”,可老辈儿传下来的年集,依然烙在心上。杂七杂八、琳琅满目的年货摆满地摊、门市,吸引来自四面八方赶集的人们。除了生活必需品,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一片耀眼的“红”。
挑挑拣拣选年画的场景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将红彤彤的各式中国结买回家中,挂在堂屋、走廊、窗口、门后,将所有房间映衬得吉庆喜庆、温馨温暖。卡通可爱的生肖吉祥物也是一律的红黄色调,摆在书架、几案、床头,绒绒的、暖暖的。开得正艳的杜鹃、红掌、蝴蝶兰、仙客来买两盆,与迎春的氛围最相宜。为图吉利,红衣服、红饰品,也可添置几件,过年时候穿戴,倒也不扎眼。
红灯笼也是要挂的,圆的最好,团团圆圆嘛!最好是可以点亮的,那年夜里的庭院、村庄、道路、人儿,也便是红彤彤的了。红春联定是要贴的,我尤其青睐红纸、黑墨、手写的,那才有年味儿。
“二十九,蒸馒头。”曾经,这一天,老家的土灶、大锅是一刻不得闲的,当然不得闲的是母亲。一屉圆圆、雪白、暄腾的馒头揭锅,母亲会一手拿着泡了红纸的酒盅,一手捏着筷子,认真地挨个儿在馒头顶部正中点上红点,寓意“鸿运当头”。下一锅,蒸的是年糕。金黄黏糯的年糕挨挨挤挤地铺嵌了一层深红香甜的大枣,寓意“锦上添花”。最后再炸一锅油糕,包着我最爱的红糖、芝麻、花生碎馅料,寓意“甜甜蜜蜜”。灶火红灿灿,炕头热烘烘,美食香喷喷,过年的热情随之积蓄到饱满。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红火热闹的春晚做背景,守岁熬一宿。犹记得,一边聊天,母亲一边用彩色皱纹纸做纸花、捏灯花,或用写春联剩的红纸剪些鸡狗牛羊、八葫芦对嘴的窗花,贴在窗户上,甚是好看。我数完哥哥给的钢镚儿,竟抱着新衣睡着了,零点的烟花错过了,连啥时父亲在枕下塞了压岁钱也不知道。醒来,就是新的一年。
如今,每天忙忙碌碌,每天都似过年,仪式感自是少了,不过,红包却是一直都有的。最实在的,当属红艳艳的百元大钞,给长辈,给子孙,给亲友,多少是份真心。微信红包最便捷,直接发或群里抢,应接不暇,好不热闹。许多热恋的新人,大都会趁过年的红火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且更多选择中式婚礼。火红的喜字、火红的嫁衣、火红的喜烛;红火的礼堂、红火的喜宴、红火的祝福,皆在此刻聚拢,萦绕着甜蜜的小两口,开始红红火火的小日子。
从初一开始,好吃好喝,闲游闲逛,走亲访友,正觉得兴致大减时,元宵节来了,诸多民俗表演达到高潮,我们称之为“闹红火”。隐在民间的艺人将各种技艺重新拾掇起来,精心排练,在元宵节这天来了个整体亮相。人们身着艳丽服装,神采奕奕,和着铿锵的鼓点,舞龙,舞狮,扭秧歌,耍擎歌,划旱船,踩高跷……一时重启了所有人的儿时记忆。热闹过后,夜晚灯火阑珊下,赏赏花灯,猜猜灯谜,吃过元宵,这年也便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许多人感叹:“过年越来越没年味了!”其实,大可不必为此懊恼。不管时代携着年俗如何与时俱进,沿袭几千年的中国年红红火火的底色永远不会改变,且会一直沿袭下去。
红火过完年,又是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每家每户每人的境遇不同,日子也各不相同,但只要我们心怀热爱,笑对生活,用心为中国年“描红”,为每个寻常日子“描红”,那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国家定会沐着这喜庆吉祥的中国红,永远红火闪亮,永远幸福美满,永远和顺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