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梨园春色深几许
——读《昆曲之美》有感

◎ 钟 芳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剧种,享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美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细腻婉转的唱腔、情真意切的唱词,深受人们的喜爱。由戏曲专家叶朗、顾春芳主编的《昆曲之美》,集结了国内众多昆曲名家的相关论述,详述了昆曲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了词曲与唱段间的深厚意蕴,艺术化地呈现出昆曲雅俗共赏的清丽之美。
  昆曲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时期,彼时,昆山腔已经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苏州昆山一带盛行了。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后经魏良辅改革,昆曲成了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我国戏曲种类繁多,缘何独有昆曲能成为“百戏之祖”?全书认为,昆曲艺术是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性艺术,它的遗产价值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首先,在文学界,昆曲的许多剧本,如宋元南戏《荆钗记》《白兔记》、元杂剧《单刀会》《风云会》、明清传奇《牡丹亭》《长生殿》,都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不朽之作。在表演体系中,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也是其他剧种学习的对象。至于昆曲的唱腔,更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此外,昆曲艺术在2001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我国首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昆曲界、戏曲界自身,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广受大众的瞩目。
  在书中,编者指出,昆曲是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一门综合性戏剧艺术。它无论是在遣词造句方面,还是在音律使用方面,都较好地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堪称文学与戏曲的完美融合。在几个世纪的发展演进中,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昆曲,也因此造就出一大批戏剧家,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渔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发轫之初的昆曲,昆山腔仅仅只是南曲声腔中的一个流派,当时,影响最大的还是海盐腔。但经过一代宗师魏良辅和“吴中四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等文人学士的共同努力,昆山腔最终取代了海盐腔,一举奠定了在昆曲中的主流地位。
  清丽柔和、动听婉转的昆曲,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腔调和语音的运用上,形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音律美。在此基础上,又经过魏良辅潜心多年的创新求变,由此在音乐的表现力方面,拓展了曲调的适用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改良的过程中,魏良辅不仅针对南曲声腔来做文章,还把更大的视野投之于南、北曲声腔的兼容并蓄上,从而在洗尽铅华中,创制出昆曲的返璞归真之美。此外,锐意进取的魏良辅,为了增强昆曲的视听效果、进而提高整个戏曲的观赏性,除了在词、曲、牌的运用上,追求精致的美学效应外,还对传统器乐的使用进行了大胆变革,不断完善了伴奏场面和乐队编制,终使昆曲这门高雅的艺术品类,能从当初的曲高和寡变为普罗大众为之痴迷的“国之重乐”。
  全书对昆曲知识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它告诉我们,昆曲首先是一种戏曲声腔,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这是昆曲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是昆曲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根本特征。作者接着从“昆山腔的起源”“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造”“昆曲演唱”“经典戏文分析”“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等多个方面描绘了昆曲的美感特性,详细介绍了昆曲的演出历史、昆曲与晚明文化,分享了品评昆曲艺术的技巧。为带领读者领略昆曲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之美的意蕴,书中还一并收录了38幅昆曲剧目版画与影印本黑白插图,以及13幅精美彩插,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到盛大的戏曲殿堂,在书页飞扬间感受昆曲那余音绕梁的旷世之美。
  缱绻清音惹人醉,梨园佳话传至今。掩上书卷,不由沉思:从昆曲的演进之路可以归结出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一定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书写出中国戏曲灿烂的篇章。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