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智在当下·慧及未来
10万亿背后的故事
本报通讯员 贺 敏 李 楠
  10万亿,一个天文级别的数字,就诞生于神东煤矿智能管控平台。这个“超级大脑”,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中枢神经”,每天提供62种决策服务、2200万次数据访问服务,既是一线职工的手头工具,又是各级管理人员的“监管望远镜”和“决策驾驶舱”。
  5年前,这个平台刚刚开始萌芽。公司从一线职工中,选拔组建了一支研发团队。他们秉承“自主开发创新,掌控核心技术”的理念,立志让软件贴近煤炭生产现场,研发一款真正属于煤矿工人的智能化平台。
  提起那段研发经历,智能技术中心软件研发部程序员李计良记忆犹新,“最难的还是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去探索”。
  正是凭着这种不服输的钻劲儿,李计良和团队成员,先后测试比选了国内外9套基础性软件产品,梳理归类了37万个监控点位,编制了生产数据采集存储标准,最终成功研发了神东煤矿智能管控平台。
  在布尔台矿智能化矿压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端坐在电脑前,实时查看井下矿压传感器采集回来的矿压数据,通过该平台实现矿压监测与预警。这个平台将零散的矿压数据变为有规律的矿压监测与预警,实时采集、存储和分析工作面矿压数据,并指导现场安全生产、支架故障预测。
  据了解,该平台有91个计算服务、186个二级子模块和78个数据分析系统。工作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可实时监测生产现场运行情况。“掘进队原来控制设备需要走上百米,去设备前控制,现在有了这个平台以后,通过手机就可以远程一键启停设备、设置参数,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智能技术中心软件研发部开发组长田立栋介绍。
  通过该平台,神东实现了5类机器人全覆盖,在用机器人总计30种195台套,建立了“一人一手机一车一盘区”的巡检模式,实现公司煤矿井下93万个数据点的采集,建成了煤矿生产数据仓库,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职工少跑腿”。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