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玉毅
最早知道《谁人的一米阳光》是编辑老师写的一篇书评:《戈壁深处自芬芳》。戈壁,是作者王震老师的坐标;芬芳,是对书的形容,也是对人的形容。
巧的是,阅此书评次月,“中国电力文学盛典·首届中国电力文学奖颁奖晚会”在京举行,我和陈富强老师合著的《点灯人》与王震老师的《光耀陇原》同在获奖名单之列。其间,见她赠书于同行友人,便冒昧地表示“我也想要”,无奈她手上已无多余书籍,只说回头补寄,并互加了微信。
返回慈溪约一周,王震老师问我要了地址,随后书便如约而至,迫不及待地拆开来,闲翻数页,算是预览,继而又找了个天气晴好的周末,从头到尾细细地品读了一遍。
一直以为,地处西北的文友写的文章应如长河落日、黄沙漫天,粗狂、豪放,不承想王震老师的笔法竟十分地细腻婉约。除了书里的插图充满诗情画意,她的修辞、运笔,也好似抚琴作画一般,生动传神。
书里的意象和表达像是大江大河里流淌的水,十分绵密。读者需有足够的肺活量,若不然,一个句子、一段文词分开来读,总觉意犹未尽。
集子里的文章题目取得极有味道,《陌上花开》《梅花月影》《月色如银夜似水》《明月照边关》《寄微入远乡》《枕畔闲读》……整本书由“环佩叮当”“岁月有痕”“边关明月”“且自簪花”四个小辑组成,但不同于很多人的文集,不是作者本人,很难界定辑与辑之间的区分和关联。
就我的读后感而言,“环佩叮当”侧重于文化,作者通常聚焦于某一特定的意象,比如玉石、茶、梅花,以之为叙事主体,生发联想,将许多与之有关联的人和事放置在同一文本,增加说服力的同时,也让文章内容变得更加饱满。“岁月有痕”以时间为承载记忆的链条,顺着时光的滑轨,将过去岁月里见闻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最终生成:爱情、友情,以及对万物的情。作者借由身边朋友的故事,以及自己的痴好,印证了马尔克斯的一句话“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边关明月”的落点则在故乡与乡情,边关的明月曾经照亮霍去病、张骞西行的路,也曾照进李白、王之涣、高适、岑参的诗里,更曾照耀作者的故乡,它照着落雪的祁连山、开满不知名野花的麦积山,照着酒泉金塔的胡杨林、丝绸之路上的古凉州,也照着那间门前种有两棵老槐树的老屋和后来起的新屋,进而又照出长长的乡愁,而母亲是这乡愁里最为突出也最让人难忘的意象。“且自簪花”里的数篇文字虽然同样写事、写情,但多围绕特定的诗词章句、书籍音乐电影展开。不过不同于一般的书评、影评、乐评,王震的书写依然是诗意的、从容的,让你在阅读的时候不忍心去搅扰她。
名篇名人名迹与现实生活互为观照,又不曾脱离了现实。诗意在书里,也在心里;叹息在心上,也在纸上。这样的一本书无疑是值得一读的。不管是与古人、古诗、古时文化的应和,还是对塞外风霜、白草、黄沙、大漠、孤烟的描写,抑或是当下感怀和情致的抒发,让人胸襟开阔。
我尤其喜欢文中那些不经意的描写:“醒来后,唇边挂着笑,眼角却是湿润的”,浅浅淡淡,却道破自己梦里走进儿时村庄的激动与留恋;“是最平常的春花秋月,走不完的山高水远,看不尽的繁花不惊”,没来由地就引起了我们内心的共鸣。似此章句还有许多,悄无声息地汇成了这本集子的“推荐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