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素芳
在读《孤独六讲》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听完了蒋勋老师同名的有声节目。富有哲思的语言,温柔而磁性的声音,听先生将孤独这一主题娓娓道来。听得不够过瘾,好词好句记不住,便买来纸质书一饱眼福。
《孤独六讲》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的经典代表作。先生以一颗柔软心,书写让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
市面上以孤独为主题的书很少,把孤独拿到台面上说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都知道,孤,是失去父母的孩子,如孤儿。独,是身边没有子女照顾的老人,如独居老人。在儒家看来,孤和独都是人生不完美的一种状态,是有缺憾的,是拿来让人悲悯和同情的。所以,即便孤独,我们也很少有人说出来。
书中,先生分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六种情境,对孤独进行剖析,为我们拨开迷雾,找到孤独的根源,认识到孤独的本质。这六种孤独,除了革命孤独我没有切身体会外,其他五种孤独,都是我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生活状态,句句都戳中心灵柔软处,感受颇深,触动很大。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有时候你以为找到了,有时候你以为永远找不到。这正说明孤独是人类的本质。”在情欲孤独中,先生用柏拉图在《会饮篇》里的一个寓言,让我们正确理解和看待情欲孤独。他说,情欲的孤独在本质上并无好与坏的分别,情欲是一种永远不会变的东西。大多青春期的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男生喜欢看武打小说,这些都是我们对情欲孤独的排解和释放。读到这里,我瞬间对青春期的女儿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再回想三十年前的自己,何尝没有对言情小说着过迷。
“每个人都在说,却没人在听,尽管他们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这是一种语言无奈吧!好像自己变成在荒野上一个喃喃自语的怪物。”在谈到语言孤独时,先生一语道中现实凄凉。你有耐心地、安静地聆听过别人说话吗?我们每个人都在说,都想表达自己,却没有人真正在听。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兄弟反目,有谁能心平气和地、安安静静地听对方把话说完。都说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沟通。又有多少父母能坐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才能与孩子成为朋友。先生还说,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跟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时,语言会呈现另一种状态。愿我们都能成为聆听者,聆听自己,聆听他人,聆听这个世界最细微的声音。
在读到暴力孤独时,体会更是深刻。书中说:“我们经常用不同的暴力形式对待别人,打骂是最容易发现的暴力,但有时候我们对人的嘲讽是暴力,对人的冷漠是暴力,有时候……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暴力。暴力是很难检查的,因为暴力的形式会伪装成另一种情感。”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充当施暴者!我们平时所谓的爱孩子,所谓的为孩子好,无形之中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做合格的父母,必须先修炼好自己,这也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其实,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我们害怕孤独。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孤独,或者在故意逃避孤独。
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地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奔忙中的芸芸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读一本喜欢的书,或者听一曲喜欢的音乐,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抑或选择跑步、骑行、打球等任何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总之,要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这种表面上的孤独,实则内心是充盈丰满的,是安宁静谧的,是一种涤荡心灵、无比惬意的人生体验。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是从容人生的必修课。不妨试一试,做完整的自己,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