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古代战争的另类传达
——读《军事里的中国》有感

◎ 秦延安


  桓温灭蜀时怎样用步兵打出闪电战的?固若金汤的大宋都城是如何沦陷的?巴掌大的大小金川为什么能烧掉乾隆几千万白银军费?冷兵器研究所在最新出版的《军事里的中国》中,以独特的视角、详实的史料、风趣的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为读者解读了古代战争背后的决定性因素,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读懂历史的变迁。
  军事是立国之本。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一直充斥着各类战争,只不过受制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战争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思想影响,史书记载均简要略过。历史的发展往往离不开军事因素的塑造,《军事里的中国》立足军事技术细节,从君臣名将、战役战例、军事制度、气候地理、人口土地、粮草衣食等诸多方面,复原相关历史细节,从军事史的角度去回顾、观察和探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让我们看到四千年的狼烟烽火是如何淬炼、锻造出今日中国的。书中,作者上溯远古,下及近世,宏论屡发,让我们在军事因子中发现历史规律,在案例和故事中触碰古人的军事智慧。原来,中国古代战争从不是单纯的“战”或“争”,而是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方面息息相关,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手段。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军事演变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位顶级军事家的成长过程。比如《战神天子李世民》,18岁上战场,19岁领兵攻取长安,24岁定天下,从未遭遇战争的失败,磨砺出其超人的武力和智慧,以及强悍的作风,“是一个典型的六边形战士”,所以他会杀兄夺位,勇于改革,开创贞观之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让人误以为李煜虽有才干却无治国之能。在《与北宋苦斗》中,为了避免皇帝哥哥的猜忌,李煜寄情山水,用隐忍而巧妙的政治智慧和手段,终于登上皇位。面对千疮百孔的南唐,在吴越和北宋的各种钳制下,他广积钱粮,厉兵秣马,重建军事系统,增强兵力,发展经济,与民生息,与北宋进行漫长艰苦的抗争。原来李煜是个好皇帝,只不过他的诗词才赋掩盖了其政治才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我们误以为大器晚成。其实《老将廉颇》,少年得志。他24岁领兵出征齐国,28岁渑池相会,31岁攻下魏城,37岁大败秦军闻名江湖……自古知兵非好战,只有用唯物的视角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才能找出传说与演义故事背后的真实历史脉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的胜负往往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人口、文化等综合国力的较量。比如《李广难封》中,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活跃在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领,然而三人的生前际遇却判若云泥,卫、霍二人平步青云,封侯拜将,李广征战一生却徒留难封之叹。“世人常将此归咎于天意,其实是一场长期被世人忽视的骑兵技术革命”,李广是依赖士兵单兵素质的传统轻骑兵作战模式,与卫、霍的铁甲装备近战冲击战术结果相比,有天壤之别。放到现代来说,就是火力强、精度高的一方取胜。历史上认为,南朝萧梁名将陈庆之北伐洛阳,因为朝廷害怕其尾大不掉不给予支援,导致其孤立无援终失败。在《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为何后来一蹶不振》中,作者从人口、土地等军事国力上分析,陈庆之的失败早在攻城略地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东晋“绿卡兵”因为更新换代快,兵源充足,武力威猛。秦军的勇猛归根结底是士兵有着丰厚的高福利,“老子挥霍太子叫穷”是大明屡败的主因……作者全新视角地解读历史成败,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军事战争事件背后的内核与逻辑,以及哪种规律决定了我们现在的文明程度与社会形态。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多面性,需要我们用不同的眼光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从历史中找到未来的路。《军事里的中国》无疑是最好的典范。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