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成长之歌
—— 读《那时我在山间歌唱》有感

◎ 姚 悦


  读好书、交挚友、见世面、优于过去的自己……都需要探索、改变和发现。
  我在翻看《神华能源报》时,被书香文苑荐书板块中的《那时我在山间歌唱》一书吸引。奶黄色的封面下包裹的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的散文精选,电视剧《人世间》原著的作者。一部《人世间》感动了无数人,鲜活的人物、催泪的剧情,无论面对怎样反转的人生,都始终保持善良的本真。这一次,作家笔下集结的会是一本怎样的散文?在山间吟唱的又会是什么曲目呢?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为此书作序,又增添了几分飘逸书香,手捧活字印香开启了一段愉快的精神之旅。本书在梁晓声执笔四十余年中精选出四十七篇散文,以“生命底色”“道阻且长”“坐观剧场”“夹岸风光”“人生真相”五个章节构成。在阅读完前两个章节时,我的心绪就随作者在特殊年代的成长环境、艰难的成长经历以及原生家庭和所遇到的人或事,谱写出顿挫抑扬的成长之歌而起伏跌宕。
  小学班主任老师因嫌贫爱富,看不起这个建筑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总是对作者百般刁难,无论他怎么努力,取得了怎样卓越的成绩,在班主任眼中,被贫穷包裹的窘迫始终不能擦亮作者潜在的光辉。导致他出现了逃离和厌学的情绪,如果不是语文老师及时发现止损,不遗余力地帮助鼓励,带领他走出灰色地带,继续勇敢地选择学习和写作这条路,一个作家也许会将洁白的云、湛蓝的天、那久远的年代就此深深埋葬于广袤的土地,成为他复制平淡人生的成长背景,所有的经历亦不能成为他笔下浪漫的诗篇和不断翻新故事的铺垫,芸芸读者就会枉失这份独有的醇厚滋养。
  “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良师益友对成长经历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原生态家庭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农民出身的父亲勤勉敬业但目不识丁,成为了一名建设大西北的“工人阶级”,反对孩子们看“闲书”,认为这是一个无法容忍的“坏毛病”。母亲虽然也是文盲,但她聪慧善良崇尚文化,善于给孩子们讲生动的故事,激发了作者对阅读的渴望。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虽然是对立的,但父亲常年在外,母亲的教育对作者为人处世有着更深远的影响。母亲一边艰难维持生计,一边全力支持作者看书、购书,有了博览群书的阅历,精神世界异常强大和坚定。作者面对许多不幸的遭遇,从不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没有必要选择自哀自怜,而是较早地懂得了许多同龄人不懂的事——对父母的体恤、对兄弟姐妹的爱心,对一切被穷困所纠缠的人们的同情。对于生活负面施加给人的磨难与压力有着超常的承受力,还造就了对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重,作者强烈期盼所有人都能拥有幸福的童年和少年。
  父亲的演员生涯、关于“家”的絮语、初恋杂谈、中年感悟、几个春节一段人生等散文,单从题目就像一块块磁铁吸引着我。作者父亲退休后的那段从艺经历,把那些没有台词、在街路旁走来走去的“群众演员”角色,都以参演男主角的架势认真对待。作家坚持笔耕不辍,不顾手累身累,给予文学创作最高礼节保持特有的仪式感,这种执着与父亲的敬业精神如出一辙高度契合。发生在北大荒的初恋,虽然不是陪伴他一生的爱人,也不是某篇小说中的女主角,来得那么迟却又那么巧,彼此交换过触电的眼神,有过心如鹿撞的感受,只为她读他写给她的情诗……初恋之所以难忘,盖因纯情耳!对健康的渴望、无厘头的忧郁与惆怅、比青年更加勤奋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如果这些状态时常光顾,就会在作者散文《中年感悟》中引发共鸣。这本散文集中涤荡心灵的文章还有很多。
  紧偎书香,汩汩相随。人生很贵,不容浪费。谁的人生没烦恼?谁能所遇皆良人?在《那时我在山间歌唱》这本书中,自然而然地跟随作者,一路坚守本心,不负初心,努力做一个善知足、懂感恩、明事理的人。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哪怕山路崎岖,也要一路向阳;哪怕无人欣赏,也要自己鼓掌;千般不易,也不要忘记歌唱,万般努力,只为成就最好的自己。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