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一条路,一段人生,一张报纸
◎ 任振华
2025年11月12日
字数:1337
版次:04
  二十三年前,当我第一次踏上朔黄铁路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站时,不曾想到,一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会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忠实的伴侣;更不曾想到,它会为我铺就一条通往写作天地的精神之路。
  那是2002年7月,入职的第一站。从县城到车站只有一条泥巴路,雨水冲刷出的沟壑,徒步行走都要小心翼翼。车站孤零零地矗立在空旷的山野间,四周没有村庄,没有建筑,只有无边的寂寞。那时,车站既没有电脑,也没有网络,手机更是奢侈品。就是在这样近乎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我邂逅了《神华能源报》。它像一扇窗,让被困在闭塞小站的我,得以窥见外面世界的精彩。
  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在翻阅报纸时,竟然发现了朔黄铁路职工撰写的文章。这个发现让我惊愕了很久,难道职工也能投稿?这个疑问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
  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杨惠卿,更在报纸上看到了他的名字。那一刻,心中的种子破土而出。从此,我成了天天盼报纸、天天读报纸的人,更成了经常给报纸投稿的人。
  然而,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2013年之前,报纸上没有刊发过我一篇文章。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写作水平确实不敢恭维,加之投稿流程烦琐:需要工工整整地抄写好,交到公司审核,审核通过后再由公司统一邮寄到报社。
  转机发生在2013年6月。我调到了原平分公司机关办公室担任行政文秘主管,专业就是“写”,比如总结材料、行政报告、新闻信息,只要是与文字有关的无一不写。而最让我欣喜的是,我终于在《神华能源报》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时的情景,那种兴奋无以言表,甚至想方设法让同学们都看到。如今回想起来,虽觉幼稚,却倍感温暖。这份纯真的喜悦,至今仍在延续——看到身边年轻员工的稿件(或照片)被报纸采纳,他们脸上绽放的光彩,比当年的我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写作水平逐步提升,对报纸的学习和研究也日益深入。渐渐地,上稿率上升,有时候一周能登出一到两篇稿件。如果遇到分公司信息稿件太多但具有新闻价值的情况,我就创新形式,将文字信息转变为图片新闻投递,几乎做到了“投必中”。常有人问我上稿率高的秘诀。我的答案四个字“用心研究”。研究国家大政方针,研究集团的宣传重点,研究报纸的用稿需求,研究新闻写作手法,针对性地撰写,上稿率就会相应提高。
  二十三年的相伴,《神华能源报》早已不仅仅是一张新闻纸。它是我职业生涯的见证者,从小站的青涩少年,到分公司的文字工作者;从投稿无门的迷茫,到“投必中”的从容自信。它更是我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在无数个寂寞的夜晚,是它的陪伴让我感到不孤单;在那些困惑的时刻,是它的指引让我找到方向。
  如今,这份报纸穿越60年风霜岁月,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心中充满感激。感激那份在寂寞岁月里的相遇,感激那些在成长路上的指引,更感激这个让普通人也能发声的平台。
  一张报纸,一条路,一段人生。在能源奋进的征程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也都是书写者。而《神华能源报》就是串联起这些珍珠的那根线,它将散落在岁月里的点滴串联成链,将平凡的个体与伟大的时代紧密相连。
  六十年,一个甲子的轮回。但对于一份报纸、对于与它相伴成长的一代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媒体形态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变的是我们对文字的敬畏,对能源事业的热爱。(作者单位:朔黄铁路原平分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