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炊烟升起的地方
◎ 李 克
2025年10月28日
字数:1116
版次:04
  小镇东头的炊烟,几十年如一日地升起,却在不经意间变换着颜色和质地。
  上世纪70年代的炊烟是浓黑的,带着煤球燃烧时特有的呛人气息。每到黄昏,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会冒出这样的烟,像一条条黑龙盘旋在小镇上空。女人们蹲在灶膛前,用蒲扇使劲扇着风,煤球炉子里蹦出星星点点的火光。孩子们趴在灶台边,眼巴巴地望着锅里翻滚的稀粥。那时节,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幸福,谁也不敢奢望更多。
  80年代的炊烟渐渐变成了灰白色。镇里通上了沼气,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老王家的媳妇最先用上了沼气灶,蓝色的火苗跳动着,安静得让人惊讶。“这火不冒烟!”邻居们都来看稀奇。孩子们再也不用去捡柴火,大人们下班后也能很快吃上热饭。镇里的干部说,这是国家的新能源政策,要让老百姓过上更方便的日子。
  90年代末,一根根白色的管道像蜘蛛网一样爬满了小镇的屋檐。天然气通到了家家户户,炊烟变得几乎看不见了。老人们摸着光滑的灶台,有些不习惯:“火都没个响动,做饭少了点滋味。”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新灶台不但干净,还能调节火候。王奶奶第一次蒸出了完美无瑕的鸡蛋羹,金黄色的表面平滑如镜。“这火候,比老灶头强多了。”她笑着对邻居说。
  进入新世纪,小镇的炊烟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着。年轻人大多搬进了楼房,用上了电磁炉和微波炉。老街上只剩下一些老人还守着老屋,但他们也开始用上了智能电饭煲和空气炸锅。每到傍晚,从各家窗户飘出的不再是炊烟,而是炒菜的香气。老李头学会了视频通话,常常一边做饭一边和城里的孙子视频:“看爷爷今天做的红烧肉,用的是你买的新锅。”
  小镇的边缘处,几组太阳能电池板在夕阳下闪着蓝光。这是去年国家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的一部分,全镇都用上了清洁电力。偶尔会有外地来的游客好奇地问:“这里的炊烟怎么不见了?”镇上的人会笑着指指那些太阳能板“:炊烟都在那里变成电啦。”
  今年的国庆前夕,小镇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百家宴”。每户人家都端出一道拿手菜,有的是用传统灶台做的,有的是用智能厨具做的,还有的是年轻人从网上学来的新式菜肴。八十岁的赵老太尝了一口用空气炸锅做的油条,惊讶地说:“这比老法子做的还酥脆!”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不同炊具做出的美食,也分享着各自的故事。
  夜幕降临,小镇的灯光次第亮起。那些灯光里,有煤油灯的记忆,有电灯的惊喜,也有如今节能灯的澄澈。炊烟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着,在高压锅里喷出的蒸汽中,在电饭煲跳闸时的提示音里,在微波炉转盘旋转的韵律间。
  炊烟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温暖着千家万户,就像时代前进的脚步,从不停止,却总是朝着让生活更美好的方向。而在烟火处,在每个炊烟升起的地方,都有一个个家庭在用最日常的方式,见证着一个时代前进的足迹。

(作者单位:山东蓬莱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