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贺兰山里有座城
◎ 靳光明
2025年10月28日
字数:847
版次:04

  那是一段尘土飞扬的历史,山是沉默的见证者,人是黑暗中的点火者。
  石炭井,不是一座普通的煤矿小城,它是共和国在西部山坳中,用血汗筑起的一块基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汇聚于此,他们带着命令、理想与家书,在贺兰山凿山为井、建矿为城。
  这五首散文诗,不为怀旧,是为铭记;不只讲述一段建矿史,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响。愿今天的光,不忘昨天的黑;愿新时代新能源,不忘那一代人的燃烧。
 


出发,为了光明

他们从地图的四方出发,
带着一纸分配通知,
一口老箱子,和心中的火。

列车一站站向西,
远离城市和灯火,
驶进风沙与石头深处——
贺兰山就在那儿。

他们来了,
军装未褪色,乡音未改,
种下第一棵树,
立起第一根旗杆。

他们说:
“为了祖国,为了光明,我们来了。”



在黑暗中建城
井下是另一个世界,
一层岩,一层煤,
一代人的呼吸与命运。

矿灯点亮前方,
却照不清眼角的尘与泪。

矿车在井下跑,
在湿滑的轨道上,
吱呀吱呀
像拖着一段沉重的年代。

他们每日与岩石较劲,
用铁镐凿出路径,
用血汗灌溉煤海,
一车车乌金,
从地心滚出,带着热度。

地面渐渐热闹:
棚户连片,商店开张,
学校、浴室、广播站……
一座城市,从井下长出来。



你们来过,山知道

贺兰山沉默,
但它记得那些名字,
采煤工、掘进工、放炮工……
那些在它怀里挖煤、架棚、打桩的人。

男工三班倒从不说怨言,
女工在选煤楼分拣煤块,
用责任扛起家庭的顶梁。
一家几口在灯下吃晚饭,
孩子写作业,母亲补工装。

三代人守着这一方煤,
不是因为执念,
而是因为心在这里扎根。



太西煤之光

它不耀眼,
却被称作“煤中之王”。
低硫低灰高热量,
像沉默的金子,埋在黑土下。

用手摸、用眼看,
找出最纯的那一块,
精心打扮,过海漂洋。

可那代人从不说苦,
只说:这煤好,
点亮千家万户的灯。



未来,从脚下生长

矿井关停,机器沉默,
可旧街旧井,仍有温度。

年轻人回来看拍戏,
老人站在井口望着老宅,
三代人的记忆,在山风里回响。

于是风电转起来了,
光伏板像镜子铺满荒山,
新能源的蓝图在大地上展开。

未来也许不再挖煤,
但脚下这片地,
从未冷却。

一座煤城,
醒来又沉睡,
沉睡又醒来。

  (作者单位:宁夏煤业)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