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汤里的 故乡味
2025年10月24日
字数:1048
版次:04
晨光刚漫过单县老城区的青砖灰瓦,东关街的羊汤馆就飘起了白雾。铁皮灶上的老铜锅咕嘟作响,乳白的汤面泛着细密的泡沫。掌勺的张师傅掀开沉重的木盖,一股混着羊肉鲜、胡椒暖、葱姜香的气息瞬间漫出来,钻进每个过路人的鼻尖——这是刻在单县人骨子里的清晨信号,比闹钟更准时,比朝阳更熨帖。
单县人熬羊汤,讲究“一鲜二白三透”。选羊必是本地散养的青山羊,肉质细嫩不膻;焯水要用井水,大火滚沸后撇净浮沫,再换文火慢炖。张师傅的铜锅从祖父辈传下来,锅底积着厚厚的汤垢,他总说“老锅熬老汤,越熬越香”。灶膛里的果木炭不疾不徐地燃着,汤面上浮着的羊油珠轻轻颤动,将切成薄片的羊肉、羊杂投进去,只消片刻就吸饱了汤汁,变得软嫩多汁。有近200年历史的单县羊肉汤,以其“色白似奶,水乳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的独特风格,载入中华名食谱。
喝单县羊汤,先得凑着碗沿吸一口汤,初入口是胡椒的微辛,紧接着是羊肉的鲜甜在舌尖散开,最后余味里裹着一丝羊油的醇厚,暖意在喉咙里打了个转,便顺着食道滑进胃里,连带着四肢百骸都舒展开来。单县人喝羊汤有讲究,不能用勺子搅,要顺着碗边慢慢喝,让每一口都裹着汤、肉、料的香气。若是觉得味淡,就加一勺店里自制的辣椒油——红亮的油珠裹着芝麻,滴进乳白的汤里,像撒了一把碎玛瑙,辣得温和,鲜得更透。
街角的老槐树底下,总坐着几位下棋的老爷子,他们的搪瓷缸子里面都盛着滚烫的羊汤。“早年赶大车,能在路边喝碗热羊汤,那就是过年了。”李大爷咂着嘴,筷子夹起一片羊肉,“现在日子好了,可这羊汤的味,不能变。”单县人把羊汤当成了念想,出门在外的游子,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奔羊汤馆;嫁女儿的人家,陪嫁里总少不了一套熬汤的铜锅瓷碗,说是让姑娘到了婆家,也能熬出家乡的味道。
霜降过后,羊汤馆的生意更红火了。玻璃窗上蒙着一层水汽,里面传来划拳声、谈笑声,还有勺子碰撞碗沿的清脆声响。张师傅的儿子刚从外地回来,跟着父亲学熬汤。“火候差一点儿,汤就不鲜了;盐多一勺,就压了羊肉的味。”张师傅手把手地教,儿子认真地记。炉火映着父子俩的脸,暖融融的。
夜色渐深,羊汤馆的灯还亮着。昏黄的灯光透过水汽,在街道上洒下一片温柔的光晕。晚归的人推门进来,喊一声“来碗羊汤,多放辣”,张师傅应着,手起勺落,一碗冒着热气的羊汤就端了上来。喝一口,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一天的疲惫都消散了。这就是单县的羊汤,没有华丽的辞藻形容,没有精致的摆盘修饰,却用最朴素的味道,温暖了一代又一代单县人,也把故乡的记忆,熬进了一碗又一碗的暖汤里。
单县人熬羊汤,讲究“一鲜二白三透”。选羊必是本地散养的青山羊,肉质细嫩不膻;焯水要用井水,大火滚沸后撇净浮沫,再换文火慢炖。张师傅的铜锅从祖父辈传下来,锅底积着厚厚的汤垢,他总说“老锅熬老汤,越熬越香”。灶膛里的果木炭不疾不徐地燃着,汤面上浮着的羊油珠轻轻颤动,将切成薄片的羊肉、羊杂投进去,只消片刻就吸饱了汤汁,变得软嫩多汁。有近200年历史的单县羊肉汤,以其“色白似奶,水乳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的独特风格,载入中华名食谱。
喝单县羊汤,先得凑着碗沿吸一口汤,初入口是胡椒的微辛,紧接着是羊肉的鲜甜在舌尖散开,最后余味里裹着一丝羊油的醇厚,暖意在喉咙里打了个转,便顺着食道滑进胃里,连带着四肢百骸都舒展开来。单县人喝羊汤有讲究,不能用勺子搅,要顺着碗边慢慢喝,让每一口都裹着汤、肉、料的香气。若是觉得味淡,就加一勺店里自制的辣椒油——红亮的油珠裹着芝麻,滴进乳白的汤里,像撒了一把碎玛瑙,辣得温和,鲜得更透。
街角的老槐树底下,总坐着几位下棋的老爷子,他们的搪瓷缸子里面都盛着滚烫的羊汤。“早年赶大车,能在路边喝碗热羊汤,那就是过年了。”李大爷咂着嘴,筷子夹起一片羊肉,“现在日子好了,可这羊汤的味,不能变。”单县人把羊汤当成了念想,出门在外的游子,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奔羊汤馆;嫁女儿的人家,陪嫁里总少不了一套熬汤的铜锅瓷碗,说是让姑娘到了婆家,也能熬出家乡的味道。
霜降过后,羊汤馆的生意更红火了。玻璃窗上蒙着一层水汽,里面传来划拳声、谈笑声,还有勺子碰撞碗沿的清脆声响。张师傅的儿子刚从外地回来,跟着父亲学熬汤。“火候差一点儿,汤就不鲜了;盐多一勺,就压了羊肉的味。”张师傅手把手地教,儿子认真地记。炉火映着父子俩的脸,暖融融的。
夜色渐深,羊汤馆的灯还亮着。昏黄的灯光透过水汽,在街道上洒下一片温柔的光晕。晚归的人推门进来,喊一声“来碗羊汤,多放辣”,张师傅应着,手起勺落,一碗冒着热气的羊汤就端了上来。喝一口,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一天的疲惫都消散了。这就是单县的羊汤,没有华丽的辞藻形容,没有精致的摆盘修饰,却用最朴素的味道,温暖了一代又一代单县人,也把故乡的记忆,熬进了一碗又一碗的暖汤里。
(作者单位:山东菏泽公司)
首页
上一期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