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守护与生灵之歌

卫思雨
2025年10月24日
字数:1320
版次:04
  当车子缓缓驶离银川市区,窗外的绿意便渐渐隐退。随之而来的是干燥的黄土气息,它肆意弥漫在空气中,勾勒出旷野的无垠与寥廓。远处,贺兰山如一道巨大的墨色屏障,横亘于天地之间,似一位坚定的守护者,静静地守候着脚下的宁夏。
  下车后,我直奔岩画景区。此时,骄阳似火,滚烫的岩石灼烤着脚底。我踏着发烫的山石,在嶙峋山壁间仔细寻觅。终于,在层层叠叠的石壁上,我看见了那些沉默的诉说者——古老的岩画。猛兽奔腾,人形舞动,狩猎场景在我眼前栩栩如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幅太阳神图腾,双眼浑圆,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数千年光阴,无声地凝视着我们这些探访者。正当我凝神细看那些粗犷的线条时,头顶上方峭壁间忽然传来轻微的碎石滚落声。我猛一抬头,几只岩羊映入眼帘!它们灰褐色的皮毛几乎与嶙峋的山岩融为一体,若非那灵动的跳跃,极难分辨。只见它们稳稳地立在几乎垂直的陡壁上,轻盈地在石阶间跳跃,矫健的身姿在粗犷的石壁上划出流畅的生命弧线。在灼热的阳光下,我额头渗出细汗,心中却不禁涌起敬意:眼前岩画中刻画的生灵,与峭壁上鲜活跃动的岩羊身影,竟在千年时空里奇妙地重叠。先民们竟在如此艰难之地,刻下了如此磅礴的想象与愿望。他们用坚硬的岩石作纸,以粗砺的线条作画,传递着心底翻腾不休的生存呐喊。此刻,岩羊踏石之声如远古鼓点,为这无声的诉说增添了生命的回响。
  午后,我怀着满心的期待,转至韩美林艺术馆。馆内明亮清朗,一束束光线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这里展示着韩美林先生取材于贺兰山岩画的作品。那些粗犷古拙的线条在画纸和青铜上焕然新生,或为奔马、或作飞鸟,原始的生命力在点线之间奔涌不息。最令我动容的,是展厅一角播放的宁夏民歌。那苍凉悠远的调子,似山风在嶙峋石缝间呜咽穿行。我驻足倾听,沉浸在这美妙的旋律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也停留于此处,竟跟随着旋律轻轻哼唱起来。那声音低回而苍劲,刹那间我仿佛听懂了这方水土的呼吸——原来血脉深处的东西,纵使千载也未曾磨灭,它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记忆与情感,代代相传。
  日影西斜,我来到西夏王陵酒庄。谁能想到,贺兰山东麓的砾石砂土间,竟滋养出了一片青翠的葡萄园。我倚坐于露台之上,远眺贺兰山褐红的山体在夕阳下渐次柔和,端详着杯中葡萄酒那深宝石红的颜色。轻轻啜饮一口,酒香在舌尖缓缓绽放,甜润中夹着一丝独特的涩味,宛如沙漠里生长出来的繁盛与希望。当荒凉与丰饶在唇齿间交融时,我恍然领悟:贺兰山,何止是地理的屏障?它馈赠了岩画中原始生民的精神火焰,守护着峭壁间岩羊自由跃动的生灵,流淌于民歌中的苍凉血脉,更孕育出这杯中凝聚的现代风物。贺兰山的存在,不只是横亘大地的屏障,更象征着一种文明的韧性——在粗粝贫瘠之中,人类以创造之犁,硬是耕耘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与物质甘泉。
  暮色四合,贺兰山巨大的轮廓融入苍茫天际。山风从石壁间吹来,拂过葡萄藤蔓的簌簌声,拂过岩画上亘古的刻痕,也仿佛拂过岩羊轻盈的蹄印,最终拂过我的面颊。这山峦沉默伫立,却以它特有的方式,滋养着此方水土上的人们,一代代,在风沙与贫瘠里,未曾停歇地开凿着精神与物质的甘泉。贺兰山,原来你是最沉静、最丰厚的守护者,守着荒凉,守着峭壁间的跃动精灵,也守着永不熄灭的人间灯火。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电厂)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