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我们该如何找回旅游的本真

梁燕
2025年10月23日
字数:1429
版次:04
  旅游旺季,各大景区人潮汹涌,为缓解游客拍照打卡需求。很多热门景区纷纷推出限时拍照措施。此令一出,游客们如同踏上一条无形的“流水线”,在高音喇叭的催促声中,小跑上前、迅速摆出排练了无数遍的pose、摄影师仓促按下快门,而后又被下一组游客替代。本该是沉浸山水的闲适之旅,硬生生变成了一场争分夺秒、考验手速与反应的“极限挑战”。
  近五年,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想走就走”的旅行。技术让旅行更便捷,也本该让我们更从容地享受旅程,结果我们的行程却变得更拥挤、更疲惫。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旅行”被简化为一系列可量化、可展示、可比较的指标:必须打卡的“网红机位”,“此生必吃”的美食。当你搜索旅游攻略时,扑面而来的便是千篇一律的“完美行程”。那些获得高赞的帖子无一不在暗示:旅行的价值需要通过完成一次次打卡、拍出“人生照片”等内容来证明。
  我们仿佛陷入了一场巨大的“旅游绩效考评”,而评分标准就是那些不断滚动更新的“点赞”和“收藏”。在这个过程中,旅行本身所具有的意外之喜、深度沉浸和个人化的情感连接,反而成了最容易被牺牲的奢侈品。我们看似主动选择了“快”,但这种“快旅游”却更多地成为了当下年轻人和家庭在社交压力、经济预算与时间焦虑裹挟下的一种被动无奈之举。
  长久以来,我们好像习惯了“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去做事,哪怕是以放松身心为初衷的旅行亦是如此。对于大多数青年上班族而言,集中的带薪年假和法定节假日是唯一的出行窗口。我们宝贵且有限的假期催生了“将性价比最大化”的心理,既然好不容易出门玩一次,必须“物超所值”。同时,旅游旺季高昂的机票、酒店费用,使得单次旅行的成本水涨船高,我们的潜意识里要求必须“多看多玩”才能摊薄成本,我们害怕错过网红景点、热门餐厅,害怕自己的旅行清单不如别人丰富,这种焦虑驱动着人们不停赶场,总是被推着走,怎么会不累呢?
  除此之外,目前大部分旅游产业链更倾向于推广能带来大规模、快速人流的产品,期待打出“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一样的爆款。“网红经济”模式追求短平快的爆发,而非细水长流的深度体验。许多地方的旅游设施是为接待大规模团队客设计的,缺乏支持“慢游”的配套。同时,各个景区在开发中盲目跟风,失去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使得我们无“慢”可享。
  诚然,想要“慢下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慢下来”放慢的不只是脚步,更是心态的从容。意识到这一点的年轻人们纷纷开始探寻“体验式”“窝囊式”旅游,更加注重旅游带来的情绪价值。他们不再执着于热门目的地,转而深入小城古镇;他们不再忙于拍照,而是花一下午时间学习一项当地非遗手艺、或是单纯地躺在草地上看云、看海。这种转变的核心,是将旅行的价值评判标准,从外部的“展示”转向内部的“感受”。旅游是不是有意义不是朋友圈里的点赞量决定的,决定是否有意义的人是我们自己。
  面对这种新需求,旅游产业与目的地亦需转身。文旅部门与景区管理者不能止步于做“人流管理者”,更应成为“体验设计师”。开发更多注重互动与感知的项目,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旅游当中。让游客停下来、留下来,从“路过”变为“体验”。而要从根源上缓解焦虑,仍需社会层面的制度保障。推动更灵活、更普惠的带薪休假制度真正落地,避免全民在黄金周“报复性拥挤”。当人们不再为“稀缺的假期”而焦虑,“慢下来”才会变得理所当然。
  当我们终于离开家走上旅途,或许才真正开始:走向他乡,也走向自己。

(作者单位:准能集团)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