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勿用“医美”掩饰“不完美”

纪静茹
2025年10月23日
字数:1548
版次:04
  近年来,把医美视作“礼物”送给高中毕业生子女,已经成为当代年轻父母并不小众的“奖励方式”,而趁着开学前扎堆医美,也在高中毕业生这一群体中不断掀起热潮。这场关于“美”的思辨,既包容我们对美的追求,也督促着社会建立健全更加健康的审美生态。

  一

  “你割双眼皮,我做肋骨鼻,开学一起当校花……”据悉,2025年暑期18岁左右求美者环比增长267%,部分医院单日手术量达七八台,热门项目涵盖双眼皮、隆鼻、瘦脸针等多个项目,医美市场增速惊人。而造成高考暑期“整容热”,则是社会审美异化的最直接体现。
  过去,我们追求自然美,更为重视内在修养和外在样貌的兼顾。而如今,认为“巴掌脸”“高鼻梁”“双眼皮”等才是“标准脸”的青少年不在少数,“颜值就是正义”“现在是看脸的时代”等言论层出不穷,审美标准逐渐异化为强制性社会规范。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某些意图攫取高额利润的医美机构的推波助澜下,“美”从一种取悦自己的追求,异化成了束缚人性的工具。营造社会“标准脸”、制造容貌焦虑,是资本逐利之下最显著的标志。
  诱导年轻人心甘情愿地为“网红脸”买单,还紧紧抓住了他们的从众心理。短视频里的俊男靓女都有着出奇相似的“标准脸”特征,就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我有这些特征我也能变美”。
  引导未成年人建立健康审美观,重视美育,是建立多元化审美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当高考毕业生意识到,“美”不仅限于外表容貌,而是包含了性格、气质、品德在内的多种因素时,社会主流化审美才能被重新审视。

  二

  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审美同质化的影响之下,医美能够直接增强自信心,使毕业生更容易悦纳自己。但是,我们仍需谨防其负面影响。
  盲目追求医美,将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高中毕业生之所以掀起“整容热”,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美貌直接与人际交往、社会地位挂钩,当别人的工作比自己出色,第一反应不是“他的能力强”,而是“他比我好看”。当个体将自我价值与“完美外貌”绑定,带来的不仅是价值观的扭曲,更会陷入“越整越焦虑”的恶性循环。
  掀起暑期“医美热”,是高中毕业生误把整容看作了“新生”。长达三个月的假期,素未谋面的师长和同学,甚至是新的城市,青少年很容易把高考结束等同于“旧我”的终结,用手术刀割去“缺陷”,以一个“新生”的姿态去迎接所谓“新生”。殊不知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在否定自我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通过医美手段带来的自信,不是内心丰盈的满足,反而为未
  来的道路埋下了隐患。试想,容貌的缺陷尚且能通过医美掩饰找回自信,那么性格、品质和思想的缺陷又如何填补呢?哈佛大学追踪研究显示,通过心理辅导建立自我接纳者的自信持久度,是医美群体的3.2倍。由此可见,真正的自信源于内心的价值建构,而非刀锋维持下的“表面底气”。

  三

  我们总渴望尽善尽美,可是“不完美”注定是人生常态。著名的断臂维纳斯雕像就体现了极致的“残缺之美”,各国艺术家数次尝试复原都无济于事,不管什么姿势都无法与维纳斯绝美的人体曲线完美匹配,人们才意识到断臂才是维纳斯“包孕梦幻的无尽美感”。人生亦如此。倘若我们执意为人生的本真添上一双外来“双臂”,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更美,那么我们也将丧失人生的“美感”,落入完美主义的圈套。
  许多人不仅不避讳“不完美”,反而巧妙地运用“不完美”成就了一番事业。日本“残缺美学”代表人物蜷川实花,在摄影作品中刻意保留模特独特的胎记与皱纹,这种“不完美之美”反而成为她的标志性风格,使其作品风靡全球。著名作家史铁生接纳了身体的残缺,化痛苦为动力,终于在文学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青年人也要学会接纳“不完美”,展示更高维度的思想觉悟。
  高中毕业生要学会接纳不完美,就需要正视自身的不足。勿用“医美”掩饰“不完美”,实则在劝诫我们不要过于追求容貌表面的光鲜,更要在意内心世界的丰盈。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电厂)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