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谁说这件事“偏门又冷僻”?

杜世金
2025年10月23日
字数:1951
版次:04
  当下,“百Young非遗”火爆出圈,年轻人以天马行空的创意,让古老技艺打破时空壁垒,焕发全新生命力。2025年,“非遗游”热度较去年增长40%,“非遗体验”“非遗手工”的搜索量分别增长168%和321%,非遗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热度更是居高不下。当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与沉淀千年的非遗相遇,我们为何愿意停下脚步,聆听这些跨越时空的文明回响?

  一、

  曾以为乐安傩舞、宜黄戏、药发木偶等非遗技艺,只会在时光里蒙尘,困于传承断层的危机。直到目睹江苏“非遗生活荟”,看到青年从业者将苏绣、南京云锦与书院空间相融合,用沉浸式国潮场景让传统手工艺“破圈”,才发现“互联网世代”正以汉服出行、国潮联名、戏曲电音等方式,把文化密码转化为现代符号。就像杭州师范大学的志愿者团队,通过“中外双队长负责制”让西湖绸伞走向23个国家,让非遗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
  而最触动笔者的,是在乌鲁木齐大巴扎的偶遇:一位维吾尔族老人递来羊皮达甫鼓,教笔者用手掌、指节敲出不同音色。鼓面的温热、老人眼中的热爱,让笔者忽然明白,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签,而是刻在血脉中的生命韵律。一群年轻人,正以青春为槌,敲响传统与现代的共鸣——就像笔者手中这面鼓,用笨拙的节奏,打通了古老技艺与当下生活的连接。如今,类似达甫鼓这样的非遗技艺,正通过各类活动被更多人熟知;在各地的非遗文化节上,总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驻足体验。

  二、

  年轻人与非遗的初遇,往往始于“很酷”的直观感受。在选择多元的时代,当社火表演中夸张的脸谱在短视频里闪过鲜艳色彩,当糖画艺人手腕轻转勾勒出灵动图案,这些带着时光滤镜的技艺,便以吸睛的视觉符号闯入年轻人的视野。就像第一次看见苏绣与潮牌卫衣的刺绣碰撞,谁都会被这种“传统+潮流”的反差感打动,忍不住感叹“原来非遗可以这么玩”。这种浅层次的心动,正是文化亲近感的起点,让年轻人在海量选择中,愿意为非遗多停留半分目光。
  当这份“觉得很酷”的热情真正落地深耕,便能催生出传统技艺的现代新生。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符号拼贴,而是尝试用创意为传统技艺找到现代表达的支点:有人将非遗纹样转化为潮流设计,有人用短视频让古老工艺走出深巷。当“很酷”的初印象进阶为“能成事”的实践力,非遗便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真正在当下生活中扎下了根。例如,陕西凤翔泥塑在网络走红,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5.8亿次;其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造型,不仅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创产品,更带动当地开设线上直播工坊,让传统手艺走进千家万户,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的双赢。
  这份创新的底气,深深扎根于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宝藏中。87万个注册非遗项目,从苗族银饰的錾刻纹样到维吾尔族达甫鼓的节奏密码,5000年文明的积淀早已铺就创意的沃土。就像甘肃庆阳香包里承载着祈福纳祥的民俗寓意,皮影戏的雕刻工艺暗藏着民间美术的精妙构思——这些被时光打磨的文化基因,本身就具备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年轻人如今所做的,不过是从宝藏中捡起一颗“珠子”,用现代审美的线将其串起。不必空谈“文化传承”的宏大命题,单是这份从“觉得酷”到“做得好”的递进,就已是古老技艺与青春对话的最好注脚。

  三、

  要让非遗热潮不止于昙花一现,需构建立体的传承生态。广东清远连山通过“乡村振兴车间+合作社+农户”模式,使竹制狮头年产值达550万元,壮锦产业带动90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这印证了“非遗+产业”的可持续路径。这种转化离不开制度保障:教育部推动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专业,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入选“双高计划”,为非遗培养了专业人才。
  科技赋能正在重塑非遗传承的范式。传统技艺的传承曾依赖口传心授、实物留存,受限于时空与人力;但数字技术的普及,让非遗传承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3D扫描、AI建模能完整记录复杂工艺的细节,将技艺转化为可复制、可共享的数字资产,避免因传承人离世导致技艺失传;区块链技术则为非遗产品搭建起透明可信的溯源体系,既打击仿冒、保障匠人生存空间,也让消费者直观感受文化价值。例如,甘肃庆阳香包这一非遗技艺,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从布料印染、图案刺绣到成品销售的全流程溯源,赋予每个香包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这既保障了非遗产品的品质信誉,也维护了匠人的知识产权。这些实践证明,技术可以成为文化基因的守护者而非解构者,让古老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当达甫鼓的韵律从布满老茧的手传递到年轻有力的指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明的重生。从大巴扎的羊皮鼓到伦敦T台的苗绣,从短视频平台的皮影戏到元宇宙中的非遗展,年轻人正在用行动证明:传统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可以激活的文化基因。如今,非遗早已撕掉“偏门冷僻”的标签,以庙会展演、数字传播等多元形态融入生活。而这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终将谱写出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最强音符。

(作者单位:新疆化工)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