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的味道
2025年10月16日
字数:1329
版次:04
青石板路被岁月摩挲得温润发亮,晨雾还未散尽时,小巷深处,缕缕温热的香气便弥漫开来,那是二十年不变的味道,熨帖着每个清晨人们的空荡肚肠。张奶奶的早餐店,就“藏”在巷子最里头,连个正经招牌也没有,只在门楣上垂着一块红布帘,上面“早饭”两个字早已褪色,边缘还被经年的油烟和时光浸得发暗。天还没亮透,小屋内那几张磨得溜光的圆板凳便再没有空过。
张奶奶年轻时也是风风火火的人物。当年,她跟着丈夫跑大车运输货物,车轮碾过大江南北。“车轱辘一转,黄金万两”这话在巷子里流传时,她家光景正红火,是人人眼里的富裕户。到了孩子念书的关键时候,她没丝毫犹豫,当即收起跟车出工的行囊,又花钱雇人顶替了自己的岗位,家中多了一份开支,她却半点未放在心上,所有心思全扑在灶台和书桌之间,开启陪读生涯。等孩子终于跨进大学的校门,而车轮上的黄金时代却悄然褪了色。奔波了半辈子的丈夫,也倦了风尘,只想落个安稳。两口子一合计,张奶奶的做饭手艺,巷里巷外早有口碑,便准备卖了那辆承载过他们青春与财富的老伙计,开个早餐铺子。丈夫说:“以后咱们就在这小巷中,把你的好滋味揉进咱往后安生的日子里”。
夫妇二人在吃食上从不马虎,张奶奶总是早早起身张罗,起初只做豆腐脑和油条,却样样精心。清早便守着一口紫铜锅,卤水点得极轻,豆腐脑嫩如初凝的蛋清,浇头用香菇丁、木耳、黄花菜慢熬成清汤,起锅前撒一把炸得金脆的豆皮碎。最绝的是那辣椒油,将干辣椒剪成段,热油里炸香再浸透,最后兑几滴十年陈的五醍浆,辣中透香,香里藏冽。油条更是与众不同,老面酵头养得蓬松起泡,绝不图省事加半毫明矾,还特地拌入现磨的芝麻碎,香气更深一层;油是自家种的花生慢榨出的浓香花生油,油条入锅,先沉后浮,如金鳞鲤鱼摆尾翻身,捞起时膨松的空心里轻响一声“啵”,咬下去满口酥脆,那股熟悉的甘香漫溢齿间。
后来听人建议,品种才渐渐多了,新增加了馄饨、豆浆、包子。馄饨皮擀得薄似蝉翼,三分肥七分瘦的肉里拌进炒干的虾皮末,用大骨头熬的老汤一煮,香味扑鼻。豆子泡到豆瓣掐开能映出指纹,磨浆取井水,头道浆沸了撇沫、二道滚时加冰糖、三道将沸未沸时点盐卤,当表面凝出一层“豆皮衣”,筷子一挑,带起整锅浓稠的凝香。包子均是现做现蒸,拒绝隔夜,菜馅儿用的蔬菜是张爷爷天不亮就去市场挑来的新鲜货,上笼大火快蒸,出炉时热气奔腾,白胖饱满,皮子暄软透着麦香。一口咬开,馅料扎实,汤汁恰到好处,鲜润不腻。
十几年来,张奶奶早已不用客人开口,就记得谁的豆浆该多舀一勺糖、谁的豆腐脑不要辣,张爷爷则在一旁利落地收碗抹桌,碗碟在他手中磕碰出清脆的声响,夫妻俩守着这方寸小店,日起而作,踏实经营。如今头发白了,手劲不比当年,每天能做的分量少了大半,可为了让街坊邻里还能尝到熟悉的老味道,小店的门依旧每天敞开,只是他们自己也说不清,这样的日子还能再坚持几年。巷子口最近开了家连锁早餐店,玻璃门擦得锃亮,能照见人,可到了饭点,还是有不少人绕过这店往巷子里钻。有个穿西装的年轻人,每天都会准时到达,他说:“自己小时候就在这吃,别处的早点总感觉少点什么,吃不习惯”。或许并非别处的早餐店不如这里的味道好,吸引人们的,是那晨光里散发出来的烟火气,是岁月慢慢熬出来带着温度的记忆。(作者单位:榆林化工)
张奶奶年轻时也是风风火火的人物。当年,她跟着丈夫跑大车运输货物,车轮碾过大江南北。“车轱辘一转,黄金万两”这话在巷子里流传时,她家光景正红火,是人人眼里的富裕户。到了孩子念书的关键时候,她没丝毫犹豫,当即收起跟车出工的行囊,又花钱雇人顶替了自己的岗位,家中多了一份开支,她却半点未放在心上,所有心思全扑在灶台和书桌之间,开启陪读生涯。等孩子终于跨进大学的校门,而车轮上的黄金时代却悄然褪了色。奔波了半辈子的丈夫,也倦了风尘,只想落个安稳。两口子一合计,张奶奶的做饭手艺,巷里巷外早有口碑,便准备卖了那辆承载过他们青春与财富的老伙计,开个早餐铺子。丈夫说:“以后咱们就在这小巷中,把你的好滋味揉进咱往后安生的日子里”。
夫妇二人在吃食上从不马虎,张奶奶总是早早起身张罗,起初只做豆腐脑和油条,却样样精心。清早便守着一口紫铜锅,卤水点得极轻,豆腐脑嫩如初凝的蛋清,浇头用香菇丁、木耳、黄花菜慢熬成清汤,起锅前撒一把炸得金脆的豆皮碎。最绝的是那辣椒油,将干辣椒剪成段,热油里炸香再浸透,最后兑几滴十年陈的五醍浆,辣中透香,香里藏冽。油条更是与众不同,老面酵头养得蓬松起泡,绝不图省事加半毫明矾,还特地拌入现磨的芝麻碎,香气更深一层;油是自家种的花生慢榨出的浓香花生油,油条入锅,先沉后浮,如金鳞鲤鱼摆尾翻身,捞起时膨松的空心里轻响一声“啵”,咬下去满口酥脆,那股熟悉的甘香漫溢齿间。
后来听人建议,品种才渐渐多了,新增加了馄饨、豆浆、包子。馄饨皮擀得薄似蝉翼,三分肥七分瘦的肉里拌进炒干的虾皮末,用大骨头熬的老汤一煮,香味扑鼻。豆子泡到豆瓣掐开能映出指纹,磨浆取井水,头道浆沸了撇沫、二道滚时加冰糖、三道将沸未沸时点盐卤,当表面凝出一层“豆皮衣”,筷子一挑,带起整锅浓稠的凝香。包子均是现做现蒸,拒绝隔夜,菜馅儿用的蔬菜是张爷爷天不亮就去市场挑来的新鲜货,上笼大火快蒸,出炉时热气奔腾,白胖饱满,皮子暄软透着麦香。一口咬开,馅料扎实,汤汁恰到好处,鲜润不腻。
十几年来,张奶奶早已不用客人开口,就记得谁的豆浆该多舀一勺糖、谁的豆腐脑不要辣,张爷爷则在一旁利落地收碗抹桌,碗碟在他手中磕碰出清脆的声响,夫妻俩守着这方寸小店,日起而作,踏实经营。如今头发白了,手劲不比当年,每天能做的分量少了大半,可为了让街坊邻里还能尝到熟悉的老味道,小店的门依旧每天敞开,只是他们自己也说不清,这样的日子还能再坚持几年。巷子口最近开了家连锁早餐店,玻璃门擦得锃亮,能照见人,可到了饭点,还是有不少人绕过这店往巷子里钻。有个穿西装的年轻人,每天都会准时到达,他说:“自己小时候就在这吃,别处的早点总感觉少点什么,吃不习惯”。或许并非别处的早餐店不如这里的味道好,吸引人们的,是那晨光里散发出来的烟火气,是岁月慢慢熬出来带着温度的记忆。(作者单位:榆林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