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之笔书写“变身”传奇
2025年10月14日
字数:2690
版次:02
9月的内蒙古高原,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在包头化工公司厂区内,纵横交错的管廊在湛蓝天空下勾勒出恢宏的工业轮廓。循环水装置区蒸腾着袅袅白汽,与远处金黄的白杨树叶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现代工业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篇章。在这秋意盎然的季节里,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正在见证煤化工行业的崭新传奇。
作为我国煤制烯烃行业的一面旗帜,包头化工始终将改革发展融入血脉,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提升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并以烯烃产品综合能耗2626千克标准煤/吨的优异指标,入选国家级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能效水平稳居煤制烯烃行业前列,走出一条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发展新路径。
一次次攻坚
逆境中找寻高质量发展新方向
走进包头化工厂区,“自主创新、引领未来”8个大字巍然耸立、十分醒目。该公司是以煤为原料,通过煤气化生产甲醇、甲醇转化制烯烃聚合工艺路线生产30万吨聚乙烯和30万吨聚丙烯的大型煤化工项目。作为示范工程,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世界首套MTO技术首次工业化应用,更在于解决了各种技术瓶颈,为我国煤制烯烃产业的形成积累经验、打造样板。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集团榆林化工项目现场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指出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发展方向。
包头化工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驱动力,持续做好装置运行优化工作,提高在运装置一体化协同水平,重点做好气化、净化、合成装置与消除瓶颈项目的负荷匹配。
公司气化装置气化工艺采用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现有7台气化炉,采取5开2备的运行模式,单炉日投煤量1500吨。今年上半年,气化炉平均运行时间提高到190天,煤浆平均浓度达到61.85%,较同期提高1.28%,达到历史最优水平。然而,最初气化炉工艺烧嘴等设备故障频发成为制约设备长周期运行的瓶颈。为延长气化炉运行周期,公司深入分析工艺烧嘴和炉砖的材质、磨损情况及工艺操作指标等数据,对气化炉实施创新改造,重新设计烧嘴头部配合尺寸,更换外氧头、煤浆头和中心氧头,更改锥底砖结构设计,使工艺烧嘴的平均使用寿命由最初的36天逐步提高至80天。
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下,公司深刻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不断加强在煤化工产业链延伸、精细化发展方面的研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开展合成气制低碳醇示范装置的工程设计、改造等工作,完成MTO含油水综合处理项目实施和投用,重点围绕生产装置安全稳定运行、节能降耗、提高系统长周期运行开展攻关和优化。
“2024年7月29日,高压煤浆泵研制及应用科技成果顺利通过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产品鉴定,标志着包头化工高压煤浆泵国产化创新项目取得圆满成功。”该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科技主管王涛介绍说。国产高压煤浆泵研制及应用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为国内设计、制造企业掌握核心研发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自主,打破设备及配件进口“卡脖子”等难题提供新的技术路径,并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降低现有企业进口高压煤浆泵运行成本,实现重大装备自主可控。
每一次技术改造都是一次技术创新;每一次瓶颈突破都是一次行业示范。包头化工针对煤化工行业专业特点,以技术革新为依托,坚持以科技促经营、保生产、创品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一次次求变
让清洁低碳贯穿生产全过程
9月的包头化工高盐水分盐结晶装置现场,绿树成荫、鱼儿畅游,很难想象这花园一样的景象却是煤化工工厂生产现场的一角。走进高盐水分盐结晶装置各个生产厂房,各类设备有序布置,运行机泵发出富有节奏的声响,全厂高盐废水实现了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的华丽转变。
外排废水脱盐达标排放改造项目是包头化工在现有工厂环保装置的基础上优化升级的技改投资项目,于2021年10月29日建成投产。项目选择工艺控制最为复杂、但处理效果最佳的纳滤分盐结晶工艺路线,通过对外排废水进行工艺处理产出合格产品水,并生产出氯化钠、硫酸钠等副产品,设计规模为年处理外排废水400万吨,年可回收产品水330万吨,年生产工业氯化钠1.34万吨、工业硫酸钠1.65万吨,水中无机盐最大程度回收并资源化循环利用,实现工厂近零排放。
与此同时,包头化工持之以恒地探索项目节能降耗新举措、新办法,以“制优质水、产高品质盐”为主旨,找准生产运行痛点、难点问题,积极谋划,不断消除高盐水分盐结晶装置运行瓶颈难题,先后完成反渗透系统冲洗水管线改造、膜系统药剂配药水管线改造、设备优化及改造工作,保障环保装置高效优质运行,取得了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
一次次攀登
在新产品研发中做强做优
包头化工建设运营的煤制烯烃项目,是世界首套煤基甲醇制烯烃工业化示范工程,在国内外没有先例,无论工艺设备还是生产操作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标准。该公司组织技术力量大胆实践,摸索建立一整套操作规程、技术指标和运营模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2021年以来,公司紧盯行业前沿,瞄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坚持自主创新,摸索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思路,完成一个又一个聚烯烃牌号的研发生产。
为满足下游客户对高端聚烯烃产品的需求,公司首次使用格雷斯C602绿色环保型催化剂,成功转产高透明无规共聚聚丙烯新牌号MT35和MT70产品,进一步优化聚烯烃产品结构,为公司聚烯烃产品“家族”又添“新成员”。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路走来历经风雨、承受考验、破解难题。作为世界首套煤制烯烃示范项目,包头化工始终秉承“首创精神”,勇立潮头、勇挑重担、敢为人先、善作善成,以“新牌号”研发为突破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DNDA-8335是线性低密度高熔脂注塑类聚乙烯树脂,广泛应用于生产盆具、果篮、食物包装盒等形状复杂的注塑产品。该公司按照以销定产和按需转产的牌号切换思路,成功完成该产品转产工作,拓宽聚乙烯产品种类,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通过转产,提升了新牌号研发生产能力,增强了聚乙烯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推进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筑牢根基。
“我们还锚定国外聚烯烃产品市场,顺利完成聚丙烯L5E89树脂和聚乙烯DFDA-7042树脂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大连商品交易所现场审核,成为期货交割品牌,受到国内外塑料期货市场的高度关注。”该公司生产技术部工程师张俊介绍说。
7月22日,由包头化工生产的58吨聚烯烃产品首次出口中亚市场,不仅实现了公司聚烯烃产品在中亚市场“零”的突破,更有力推动其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为持续拓展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全球影响力提供强有力支撑,为聚烯烃产品持续稳定、规模化出口中亚市场奠定坚实根基。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锚定“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目标的包头化工,将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与环保投入力度,在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示范的道路上不断向前。
作为我国煤制烯烃行业的一面旗帜,包头化工始终将改革发展融入血脉,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提升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并以烯烃产品综合能耗2626千克标准煤/吨的优异指标,入选国家级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能效水平稳居煤制烯烃行业前列,走出一条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发展新路径。
一次次攻坚
逆境中找寻高质量发展新方向
走进包头化工厂区,“自主创新、引领未来”8个大字巍然耸立、十分醒目。该公司是以煤为原料,通过煤气化生产甲醇、甲醇转化制烯烃聚合工艺路线生产30万吨聚乙烯和30万吨聚丙烯的大型煤化工项目。作为示范工程,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世界首套MTO技术首次工业化应用,更在于解决了各种技术瓶颈,为我国煤制烯烃产业的形成积累经验、打造样板。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集团榆林化工项目现场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指出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发展方向。
包头化工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驱动力,持续做好装置运行优化工作,提高在运装置一体化协同水平,重点做好气化、净化、合成装置与消除瓶颈项目的负荷匹配。
公司气化装置气化工艺采用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现有7台气化炉,采取5开2备的运行模式,单炉日投煤量1500吨。今年上半年,气化炉平均运行时间提高到190天,煤浆平均浓度达到61.85%,较同期提高1.28%,达到历史最优水平。然而,最初气化炉工艺烧嘴等设备故障频发成为制约设备长周期运行的瓶颈。为延长气化炉运行周期,公司深入分析工艺烧嘴和炉砖的材质、磨损情况及工艺操作指标等数据,对气化炉实施创新改造,重新设计烧嘴头部配合尺寸,更换外氧头、煤浆头和中心氧头,更改锥底砖结构设计,使工艺烧嘴的平均使用寿命由最初的36天逐步提高至80天。
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下,公司深刻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不断加强在煤化工产业链延伸、精细化发展方面的研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开展合成气制低碳醇示范装置的工程设计、改造等工作,完成MTO含油水综合处理项目实施和投用,重点围绕生产装置安全稳定运行、节能降耗、提高系统长周期运行开展攻关和优化。
“2024年7月29日,高压煤浆泵研制及应用科技成果顺利通过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产品鉴定,标志着包头化工高压煤浆泵国产化创新项目取得圆满成功。”该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科技主管王涛介绍说。国产高压煤浆泵研制及应用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为国内设计、制造企业掌握核心研发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自主,打破设备及配件进口“卡脖子”等难题提供新的技术路径,并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降低现有企业进口高压煤浆泵运行成本,实现重大装备自主可控。
每一次技术改造都是一次技术创新;每一次瓶颈突破都是一次行业示范。包头化工针对煤化工行业专业特点,以技术革新为依托,坚持以科技促经营、保生产、创品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一次次求变
让清洁低碳贯穿生产全过程
9月的包头化工高盐水分盐结晶装置现场,绿树成荫、鱼儿畅游,很难想象这花园一样的景象却是煤化工工厂生产现场的一角。走进高盐水分盐结晶装置各个生产厂房,各类设备有序布置,运行机泵发出富有节奏的声响,全厂高盐废水实现了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的华丽转变。
外排废水脱盐达标排放改造项目是包头化工在现有工厂环保装置的基础上优化升级的技改投资项目,于2021年10月29日建成投产。项目选择工艺控制最为复杂、但处理效果最佳的纳滤分盐结晶工艺路线,通过对外排废水进行工艺处理产出合格产品水,并生产出氯化钠、硫酸钠等副产品,设计规模为年处理外排废水400万吨,年可回收产品水330万吨,年生产工业氯化钠1.34万吨、工业硫酸钠1.65万吨,水中无机盐最大程度回收并资源化循环利用,实现工厂近零排放。
与此同时,包头化工持之以恒地探索项目节能降耗新举措、新办法,以“制优质水、产高品质盐”为主旨,找准生产运行痛点、难点问题,积极谋划,不断消除高盐水分盐结晶装置运行瓶颈难题,先后完成反渗透系统冲洗水管线改造、膜系统药剂配药水管线改造、设备优化及改造工作,保障环保装置高效优质运行,取得了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
一次次攀登
在新产品研发中做强做优
包头化工建设运营的煤制烯烃项目,是世界首套煤基甲醇制烯烃工业化示范工程,在国内外没有先例,无论工艺设备还是生产操作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标准。该公司组织技术力量大胆实践,摸索建立一整套操作规程、技术指标和运营模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2021年以来,公司紧盯行业前沿,瞄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坚持自主创新,摸索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思路,完成一个又一个聚烯烃牌号的研发生产。
为满足下游客户对高端聚烯烃产品的需求,公司首次使用格雷斯C602绿色环保型催化剂,成功转产高透明无规共聚聚丙烯新牌号MT35和MT70产品,进一步优化聚烯烃产品结构,为公司聚烯烃产品“家族”又添“新成员”。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路走来历经风雨、承受考验、破解难题。作为世界首套煤制烯烃示范项目,包头化工始终秉承“首创精神”,勇立潮头、勇挑重担、敢为人先、善作善成,以“新牌号”研发为突破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DNDA-8335是线性低密度高熔脂注塑类聚乙烯树脂,广泛应用于生产盆具、果篮、食物包装盒等形状复杂的注塑产品。该公司按照以销定产和按需转产的牌号切换思路,成功完成该产品转产工作,拓宽聚乙烯产品种类,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通过转产,提升了新牌号研发生产能力,增强了聚乙烯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推进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筑牢根基。
“我们还锚定国外聚烯烃产品市场,顺利完成聚丙烯L5E89树脂和聚乙烯DFDA-7042树脂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大连商品交易所现场审核,成为期货交割品牌,受到国内外塑料期货市场的高度关注。”该公司生产技术部工程师张俊介绍说。
7月22日,由包头化工生产的58吨聚烯烃产品首次出口中亚市场,不仅实现了公司聚烯烃产品在中亚市场“零”的突破,更有力推动其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为持续拓展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全球影响力提供强有力支撑,为聚烯烃产品持续稳定、规模化出口中亚市场奠定坚实根基。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锚定“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目标的包头化工,将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与环保投入力度,在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示范的道路上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