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为证
2025年10月10日
字数:1917
版次:04
海风携带着咸湿的气息轻拂脸颊,站在刘公岛码头放眼望去,碧海闪烁着粼粼波光。这座被誉为“威震海疆”的城市,蕴藏着无数关于屈辱与奋起、沉沦与崛起的传奇故事。刘公岛,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不仅见证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与伤痛,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来到威海,刘公
岛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站。
登岛的第一站,我们直奔东鸿炮台。站在炮台遗址上,目光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向北望去,海天一线尽收眼底,海风卷着浪花不断涌向岸边,声势浩大。海浪拍打着礁石,仿佛当年历史的回响仍在耳畔。转身向南,可以俯瞰威海的整个城市风貌,高楼鳞次栉比,红瓦绿树点缀其间,宁静的海岸线与繁华的街巷相映成趣。
踏入巷道,映入眼帘的是昔日甲午战争中惨烈的照片、残破的炮台废墟、满目疮痍的防御工事……瞬间,耻辱之感涌上心头。甲午之败,成为近代中国最沉重的耻辱。一座座炮台残垒,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血肉模糊的历史故事,那些无名护卫者如同一座座无字纪念碑,永远铭记着为捍卫华夏海疆而献身的先烈们!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巨型雕像巍然矗立,目光坚定地望向海的方向,双手紧握望远镜,仿佛仍在警戒着海上的来犯之敌。踏入展馆的瞬间,喧闹的海风仿佛被隔绝在外,唯有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一艘锈迹斑驳的船头格外引人注目,血迹斑斑的北洋水师提督旗静静陈列,暗红色的绸缎上,残破的纹路依稀可辨当年的形制。讲解员低沉的声音在展厅里回荡:“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向敌舰,最终壮烈殉国,舰上250余名官兵几乎无一生还。”望着展馆里打捞出的残片,依然能感受到百年前那场海战的悲壮气息。北洋水师的将士们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刘公岛的最后一站,我们踏上了人民海军退役的驱逐舰“大连”舰。这艘舰艇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国威的彰显。踏上舷梯,褪色的木质发出的吱呀声仿佛诉说着岁月的厚重——它不仅仅是一艘退役的驱逐舰,更是一艘承载着无数荣耀的“功勋舰”,它曾劈波斩浪,圆满完成多项国家级战略战术任务。夕阳的余晖洒落在甲板上,黄铜罗盘静静地伫立,火炮依旧保持着临战姿态,每一件旧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当年舰上的热血岁月。
步入舱内,空间极为狭窄,正常人挪步都需侧身而行。难以想象,海军战士们要长期在这样幽闭的环境中生活、战斗,时刻保持精神抖擞,这对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看到睡铺更是狭小得令人心疼,翻身都很困难,稍有不慎便会掉下床板。
踏上甲板,几只海鸥静静地停歇在栏杆上,一位老爷爷领着孙子的身影尤为引人注目。老人轻轻抚过炮身,自信地向孩子讲解火炮的攻击原理,言语间流露出熟悉感。闲聊中得知,他曾是一名海军,服役的部队正是“大连”号所属的舰队。老人枯瘦的手指指向远方波光粼粼的海面,原本浑浊的眼神骤然亮起,说道:“从前啊国家弱,被人用坚船利炮欺负得抬不起头。可现在不一样了——”他顿了顿,继续为孙子讲:“七十多年过去,咱们的海军早不是当年的模样,有厉害的航母、战舰、导弹保卫,再没人敢随便在咱们的海面上撒野!”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舰身的荣光与老人的话语交织在一起,成了最生动的历史课。
次日清晨,我们登上了威海的环翠楼。站在楼顶远眺,整座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碧海蓝天之下,高楼林立的城区与威武的海军码头交相辉映。这一刻,我忽然领悟了威海“威震海疆”的深意:它不再是过去被动抵御外侮的呐喊,而是如今国家强盛、海军威武自信的体现,是守护万家灯火的力量,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返回时广场上歌曲悠扬,有打太极的老人、有跑步的年轻人,还有推着婴儿车的父母,这幅岁月静好的画面,离开威海的那天,海风依旧吹拂着这座城市。回望威海湾,军舰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在守护着这片曾经饱受创伤如今充满生机的海域。我忽然领悟到,威海的故事,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华民族百年抗争史的缩影,是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的见证。
此次威海之行意义非凡。山河为证、日月为鉴,从甲午国殇的深刻警醒到如今强国强军的坚定自信,威海历经百年沧桑,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奋斗史。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域,都在深情诉说着:一个民族的自强,绝非凭空而来,它源自对历史耻辱的深刻铭记,源自一代接一代干事创业的勇气与坚韧,更源自每个中国人心中坚定的爱国情怀。
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硝烟虽已散尽,但它所留下的悲壮与反思宛如警钟,在历史长河中恒久回响,警示我们:铭记历史,非为延续仇恨,而为避免悲剧重演;缅怀先烈,非为沉溺悲痛,而为汲取前行之力,时刻昭示后人:落后必受欺凌!唯有自强不息,奋进不止,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神华能源报社)
岛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站。
登岛的第一站,我们直奔东鸿炮台。站在炮台遗址上,目光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向北望去,海天一线尽收眼底,海风卷着浪花不断涌向岸边,声势浩大。海浪拍打着礁石,仿佛当年历史的回响仍在耳畔。转身向南,可以俯瞰威海的整个城市风貌,高楼鳞次栉比,红瓦绿树点缀其间,宁静的海岸线与繁华的街巷相映成趣。
踏入巷道,映入眼帘的是昔日甲午战争中惨烈的照片、残破的炮台废墟、满目疮痍的防御工事……瞬间,耻辱之感涌上心头。甲午之败,成为近代中国最沉重的耻辱。一座座炮台残垒,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血肉模糊的历史故事,那些无名护卫者如同一座座无字纪念碑,永远铭记着为捍卫华夏海疆而献身的先烈们!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巨型雕像巍然矗立,目光坚定地望向海的方向,双手紧握望远镜,仿佛仍在警戒着海上的来犯之敌。踏入展馆的瞬间,喧闹的海风仿佛被隔绝在外,唯有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一艘锈迹斑驳的船头格外引人注目,血迹斑斑的北洋水师提督旗静静陈列,暗红色的绸缎上,残破的纹路依稀可辨当年的形制。讲解员低沉的声音在展厅里回荡:“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向敌舰,最终壮烈殉国,舰上250余名官兵几乎无一生还。”望着展馆里打捞出的残片,依然能感受到百年前那场海战的悲壮气息。北洋水师的将士们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刘公岛的最后一站,我们踏上了人民海军退役的驱逐舰“大连”舰。这艘舰艇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国威的彰显。踏上舷梯,褪色的木质发出的吱呀声仿佛诉说着岁月的厚重——它不仅仅是一艘退役的驱逐舰,更是一艘承载着无数荣耀的“功勋舰”,它曾劈波斩浪,圆满完成多项国家级战略战术任务。夕阳的余晖洒落在甲板上,黄铜罗盘静静地伫立,火炮依旧保持着临战姿态,每一件旧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当年舰上的热血岁月。
步入舱内,空间极为狭窄,正常人挪步都需侧身而行。难以想象,海军战士们要长期在这样幽闭的环境中生活、战斗,时刻保持精神抖擞,这对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看到睡铺更是狭小得令人心疼,翻身都很困难,稍有不慎便会掉下床板。
踏上甲板,几只海鸥静静地停歇在栏杆上,一位老爷爷领着孙子的身影尤为引人注目。老人轻轻抚过炮身,自信地向孩子讲解火炮的攻击原理,言语间流露出熟悉感。闲聊中得知,他曾是一名海军,服役的部队正是“大连”号所属的舰队。老人枯瘦的手指指向远方波光粼粼的海面,原本浑浊的眼神骤然亮起,说道:“从前啊国家弱,被人用坚船利炮欺负得抬不起头。可现在不一样了——”他顿了顿,继续为孙子讲:“七十多年过去,咱们的海军早不是当年的模样,有厉害的航母、战舰、导弹保卫,再没人敢随便在咱们的海面上撒野!”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舰身的荣光与老人的话语交织在一起,成了最生动的历史课。
次日清晨,我们登上了威海的环翠楼。站在楼顶远眺,整座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碧海蓝天之下,高楼林立的城区与威武的海军码头交相辉映。这一刻,我忽然领悟了威海“威震海疆”的深意:它不再是过去被动抵御外侮的呐喊,而是如今国家强盛、海军威武自信的体现,是守护万家灯火的力量,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返回时广场上歌曲悠扬,有打太极的老人、有跑步的年轻人,还有推着婴儿车的父母,这幅岁月静好的画面,离开威海的那天,海风依旧吹拂着这座城市。回望威海湾,军舰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在守护着这片曾经饱受创伤如今充满生机的海域。我忽然领悟到,威海的故事,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华民族百年抗争史的缩影,是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的见证。
此次威海之行意义非凡。山河为证、日月为鉴,从甲午国殇的深刻警醒到如今强国强军的坚定自信,威海历经百年沧桑,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奋斗史。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域,都在深情诉说着:一个民族的自强,绝非凭空而来,它源自对历史耻辱的深刻铭记,源自一代接一代干事创业的勇气与坚韧,更源自每个中国人心中坚定的爱国情怀。
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硝烟虽已散尽,但它所留下的悲壮与反思宛如警钟,在历史长河中恒久回响,警示我们:铭记历史,非为延续仇恨,而为避免悲剧重演;缅怀先烈,非为沉溺悲痛,而为汲取前行之力,时刻昭示后人:落后必受欺凌!唯有自强不息,奋进不止,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神华能源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