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接力
2025年09月30日
字数:1868
版次:04
在父亲的书架上,静静放着四件堪称“传家宝”的物件。它们似时光的使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其中,那枚火车头奖章尤为特别,它小巧却精致,金属的质感在岁月的摩挲下泛着温润的光,奖章上的火车头图案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呼啸着冲破时光的壁垒,带着我们回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是一张1981年的入伍通知书,泛黄的纸页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红色印章,宛如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依旧鲜亮夺目。“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铁道兵们以豪迈的气概,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遥想当年,19岁的父亲,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背着奶奶亲手缝制的布包,毅然从陕西的黄土窑洞出发,踏上了前往南同蒲铁路的征程。在工地上,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扛着工具匆匆走向工地。烈日下,他挥汗如雨地搬运石料,沉重的石料压弯了他的脊背,却压不垮他心中的信念;寒风中,他专注地铺设铁轨,双手被冻得通红开裂,却依然紧紧握住工具,一刻也不放松。那一步步,走出的是青春的豪迈,迈向的是未知的挑战。每当夜深人静,疲惫不堪的父亲会望向远方,想象着未来铁路通车时的热闹景象,心中满是对国家和未来的期待。
还有那块“光荣之家”牌匾,它是父亲独有的“身份标识”。精致的牌匾上,“光荣之家”的字样刚劲有力,长城图案巍峨耸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牌匾承载的不仅是荣誉,更是铁道兵们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担当。
1984年,一张集体转业证书,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父亲的抉择。当“铁道兵”的番号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消失,父亲在静谧的月光下,身姿挺拔,对着那身陪伴他无数个日夜的军装,敬了最后一个军礼。那军礼,饱含着对军旅生涯的深深眷恋,对战友的不舍情谊。次日,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建设浪潮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努力工作,不断进取。终于,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那枚火车头奖章就是最好的证明,与入伍通知书、“光荣之家”牌匾和转业证书放在一起,成为了最珍贵的宝藏。
这四件物品,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联起三代人的故事。儿时的我,常常坐着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满心欢喜地前往建设工地寻找爸爸。火车的哐当声,是我童年最熟悉的旋律。如今,我带着孩子,乘坐着风驰电掣的高铁,穿梭于父亲当年用扁担挑土筑就的路基之上。
父亲常说:“铁道兵的战场在地图上找不到,但每寸土地都记得我们的温度。”是啊,那些他们参与建设的工程,并非冰冷的钢铁与混凝土堆砌而成,而是父亲们用生命丈量的祖国山河。当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如闪电般掠过他修过的桥梁,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每一个“大工程”,都是无数个小家以血肉之躯托举起的璀璨星辰。每一个螺丝钉的拧紧,每一块砖石的铺设,都凝聚着小家对国家的深情与奉献。
最动人的传承,发生在2020年。我操作着大型养路机械投身“西煤东运工程”铁路养护时,在朔黄铁路隧道内遇到了一群95后工程师。他们青春洋溢的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我的手机里,存着父亲那代人的老照片,那些泛黄的照片,记录着父辈们奋斗的身影;他们的手机里,放着《铁道兵志在四方》歌曲,那激昂的旋律,仿佛穿越时空,与父辈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当年轻工程师走进隧道时,我仿佛看到:两代人隔着时空,在同一条钢轨上接力奔跑,他们的脚步坚定有力,他们的信念坚如磐石。
今天,当我带着父亲乘坐复兴号穿越秦岭隧道,父亲轻轻摸着车窗,喃喃自语道:“这速度,比我们当年用独轮车推石料快多了。”窗外,群山连绵起伏,如父亲年轻时修筑的铁路般向后飞驰而去;而车内,他的白发与我的黑发在灯光的映照下交织成一片温暖的光影,那是岁月的传承,是亲情的延续。
这一刻,我终于读懂了“家国同梦”的深意。对父亲而言,家是隧道尽头那一盏昏黄却温暖的煤油灯,在黑暗中为他指引着方向;国是绵延万里的钢铁动脉,承载着国家的繁荣与希望。那枚火车头奖章,就是家与国的纽带,它见证了父亲为家为国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对我而言,家是父亲讲述的铁道兵故事,那些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国是高铁飞驰时掠过的山河岁月,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国家的崛起与腾飞。父亲的故事,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我的孩子而言,那枚熠熠生辉的火车头奖章是荣耀的象征,智能铁路时代呼啸而来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从“人拉肩扛”到“智能建造”,变的是日新月异的技术,不变的是铁道兵血脉里流淌着的家国情怀。我终于明白:所谓“同梦”,就是一代代人以生命为火把,照亮国家前行的道路,也温暖每个小家。这灯火,穿越时空,永不熄灭。
(作者单位:铁路装备公司)
那是一张1981年的入伍通知书,泛黄的纸页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红色印章,宛如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依旧鲜亮夺目。“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铁道兵们以豪迈的气概,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遥想当年,19岁的父亲,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背着奶奶亲手缝制的布包,毅然从陕西的黄土窑洞出发,踏上了前往南同蒲铁路的征程。在工地上,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扛着工具匆匆走向工地。烈日下,他挥汗如雨地搬运石料,沉重的石料压弯了他的脊背,却压不垮他心中的信念;寒风中,他专注地铺设铁轨,双手被冻得通红开裂,却依然紧紧握住工具,一刻也不放松。那一步步,走出的是青春的豪迈,迈向的是未知的挑战。每当夜深人静,疲惫不堪的父亲会望向远方,想象着未来铁路通车时的热闹景象,心中满是对国家和未来的期待。
还有那块“光荣之家”牌匾,它是父亲独有的“身份标识”。精致的牌匾上,“光荣之家”的字样刚劲有力,长城图案巍峨耸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牌匾承载的不仅是荣誉,更是铁道兵们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担当。
1984年,一张集体转业证书,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父亲的抉择。当“铁道兵”的番号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消失,父亲在静谧的月光下,身姿挺拔,对着那身陪伴他无数个日夜的军装,敬了最后一个军礼。那军礼,饱含着对军旅生涯的深深眷恋,对战友的不舍情谊。次日,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建设浪潮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努力工作,不断进取。终于,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那枚火车头奖章就是最好的证明,与入伍通知书、“光荣之家”牌匾和转业证书放在一起,成为了最珍贵的宝藏。
这四件物品,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联起三代人的故事。儿时的我,常常坐着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满心欢喜地前往建设工地寻找爸爸。火车的哐当声,是我童年最熟悉的旋律。如今,我带着孩子,乘坐着风驰电掣的高铁,穿梭于父亲当年用扁担挑土筑就的路基之上。
父亲常说:“铁道兵的战场在地图上找不到,但每寸土地都记得我们的温度。”是啊,那些他们参与建设的工程,并非冰冷的钢铁与混凝土堆砌而成,而是父亲们用生命丈量的祖国山河。当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如闪电般掠过他修过的桥梁,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每一个“大工程”,都是无数个小家以血肉之躯托举起的璀璨星辰。每一个螺丝钉的拧紧,每一块砖石的铺设,都凝聚着小家对国家的深情与奉献。
最动人的传承,发生在2020年。我操作着大型养路机械投身“西煤东运工程”铁路养护时,在朔黄铁路隧道内遇到了一群95后工程师。他们青春洋溢的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我的手机里,存着父亲那代人的老照片,那些泛黄的照片,记录着父辈们奋斗的身影;他们的手机里,放着《铁道兵志在四方》歌曲,那激昂的旋律,仿佛穿越时空,与父辈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当年轻工程师走进隧道时,我仿佛看到:两代人隔着时空,在同一条钢轨上接力奔跑,他们的脚步坚定有力,他们的信念坚如磐石。
今天,当我带着父亲乘坐复兴号穿越秦岭隧道,父亲轻轻摸着车窗,喃喃自语道:“这速度,比我们当年用独轮车推石料快多了。”窗外,群山连绵起伏,如父亲年轻时修筑的铁路般向后飞驰而去;而车内,他的白发与我的黑发在灯光的映照下交织成一片温暖的光影,那是岁月的传承,是亲情的延续。
这一刻,我终于读懂了“家国同梦”的深意。对父亲而言,家是隧道尽头那一盏昏黄却温暖的煤油灯,在黑暗中为他指引着方向;国是绵延万里的钢铁动脉,承载着国家的繁荣与希望。那枚火车头奖章,就是家与国的纽带,它见证了父亲为家为国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对我而言,家是父亲讲述的铁道兵故事,那些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国是高铁飞驰时掠过的山河岁月,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国家的崛起与腾飞。父亲的故事,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我的孩子而言,那枚熠熠生辉的火车头奖章是荣耀的象征,智能铁路时代呼啸而来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从“人拉肩扛”到“智能建造”,变的是日新月异的技术,不变的是铁道兵血脉里流淌着的家国情怀。我终于明白:所谓“同梦”,就是一代代人以生命为火把,照亮国家前行的道路,也温暖每个小家。这灯火,穿越时空,永不熄灭。
(作者单位:铁路装备公司)
首页
上一期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