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柳塔站的故事
2025年09月25日
字数:1418
版次:03
夜幕笼罩陕蒙交界的旷野,包神铁路神朔公司朱盖塔站区大柳塔站信号灯亮起,一列万吨重载列车驶出,车头灯光划破黑暗。2025年9月5日,公司“冠军站”迎来里程碑——开站30年,累计运煤量突破7亿吨。
30年蝶变:从“板房守冻”到“智能装车”
作为神朔铁路起点、神东矿区外运“咽喉”,大柳塔站的30年,是中国能源运输转型升级的缩影。
1996年开站时,车站仅有13名职工、5条股道和1条装车线。简易板房挡不住寒风,职工裹着厚棉袄在室外接发列车,靠手挥信号旗指挥蒸汽机车,手脚冻麻仍坚守岗位。如今再走进车站,早已换了模样——8条股道纵横交错,2条环线装车线高效运转,电力驱动的万吨重载列车有序进出。
走进调度室,值班员柴源紧盯CTC调度指挥系统屏幕,当环线列车接近后,他及时通知调车长指挥装车。“以前装一列煤要大半天,现在自动化控制精度达到国际水平,90分钟就能装满一列车,还能通过抑尘剂让煤炭运输‘零扬尘’。”话语间无不透露着自豪。
运量更是跨越式增长,年运量从158.3万吨升至近3600万吨。回首2012年环线电气化开通时,全站职工鼓掌欢呼,这条“电力动脉”让保供能力再上新台阶。2020年,包神铁路集团重组合并,打通大柳塔车站分界口,疏通运输节点,日均通过万吨级重载列车112对,年运输煤炭超2亿吨。
两代人接力:从“人扛人守”到“创新攀峰”
“这7亿吨,是两代人用汗水拼出来的!”望着屏幕上的数字,站长王智军眼眶湿润。
老一代的“硬骨头”精神,是车站的底气。站区副主任刘鑫是1996年开站时的“元老”,他记得建站初期的每一段艰辛:“那时没什么先进设备,全靠人扛人守,冬天裹着厚大衣在站场待半天,手脚都冻得没知觉,却没人喊过累。”退休职工徐清琼亲历3次扩能改造,每一次改造都是“新的起点”:“运能要提升,技术就得跟上。”
到货运员李红这代,既传承了责任,更创新了方法。“父辈打下好基础,我们靠技术提效率。”她和同事优化装车流程、改进应急方案,将“每车必查、每吨必保”融入智能监控细节。如今,32个摄像头24小时监控,师徒第一节课必讲安全规程,交接班先明确风险点……通过打磨行车技能、优化应急流程,车站在“稳”与“安”的基础上,实现“快”与“效”的突破——10634天的安全纪录,正是这样“抠”出来的。
16朵“金花”:90分钟装出保供“加速度”
作为铁路一等货运站,大柳塔站货运作业能力突出,在行车班组、调车班组和货运班组中,货运班组作业效率与专业素养优异,在同等级车站作业评比中表现亮眼,展现出强劲的货运保障能力。大柳塔站会议室的荣誉墙,是车站30年保供路的“功勋册”——一块块奖牌整齐排列。
2010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的“中央企业红旗班组”;2022年,集团公司金牌班组与“工人先锋号”荣誉;2023年4月,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此外,“安全生产先进班组”“巾帼班组”的称号更是连续多年被收入囊中。而在这些沉甸甸的荣誉里,一半的荣光,来自全部是女职工的货运班组的坚守。
23时的环线装车场,一列万吨列车驶入环线,从对位到抑尘剂喷洒完最后一节车厢,限时180分钟,1分钟可装1节车厢,全程自动化控制,装车精度达国内先进水平。
货运员刘翠和同事四班倒,24小时紧盯屏幕,确保每车“不漏煤、不扬尘、不偏载、不超载”。“女职工看着虽然瘦,但干活绝对带风!上夜班早已经习惯了,不怕苦累是基本素质。”货运值班员王琴霞满脸骄傲地说。这支巾帼班组扛起货装重任,助力车站日均发运9万吨煤,为能源保供持续发力。
又一列重载列车驶出,“乌金”将化作光与暖,点亮万家灯火。
30年蝶变:从“板房守冻”到“智能装车”
作为神朔铁路起点、神东矿区外运“咽喉”,大柳塔站的30年,是中国能源运输转型升级的缩影。
1996年开站时,车站仅有13名职工、5条股道和1条装车线。简易板房挡不住寒风,职工裹着厚棉袄在室外接发列车,靠手挥信号旗指挥蒸汽机车,手脚冻麻仍坚守岗位。如今再走进车站,早已换了模样——8条股道纵横交错,2条环线装车线高效运转,电力驱动的万吨重载列车有序进出。
走进调度室,值班员柴源紧盯CTC调度指挥系统屏幕,当环线列车接近后,他及时通知调车长指挥装车。“以前装一列煤要大半天,现在自动化控制精度达到国际水平,90分钟就能装满一列车,还能通过抑尘剂让煤炭运输‘零扬尘’。”话语间无不透露着自豪。
运量更是跨越式增长,年运量从158.3万吨升至近3600万吨。回首2012年环线电气化开通时,全站职工鼓掌欢呼,这条“电力动脉”让保供能力再上新台阶。2020年,包神铁路集团重组合并,打通大柳塔车站分界口,疏通运输节点,日均通过万吨级重载列车112对,年运输煤炭超2亿吨。
两代人接力:从“人扛人守”到“创新攀峰”
“这7亿吨,是两代人用汗水拼出来的!”望着屏幕上的数字,站长王智军眼眶湿润。
老一代的“硬骨头”精神,是车站的底气。站区副主任刘鑫是1996年开站时的“元老”,他记得建站初期的每一段艰辛:“那时没什么先进设备,全靠人扛人守,冬天裹着厚大衣在站场待半天,手脚都冻得没知觉,却没人喊过累。”退休职工徐清琼亲历3次扩能改造,每一次改造都是“新的起点”:“运能要提升,技术就得跟上。”
到货运员李红这代,既传承了责任,更创新了方法。“父辈打下好基础,我们靠技术提效率。”她和同事优化装车流程、改进应急方案,将“每车必查、每吨必保”融入智能监控细节。如今,32个摄像头24小时监控,师徒第一节课必讲安全规程,交接班先明确风险点……通过打磨行车技能、优化应急流程,车站在“稳”与“安”的基础上,实现“快”与“效”的突破——10634天的安全纪录,正是这样“抠”出来的。
16朵“金花”:90分钟装出保供“加速度”
作为铁路一等货运站,大柳塔站货运作业能力突出,在行车班组、调车班组和货运班组中,货运班组作业效率与专业素养优异,在同等级车站作业评比中表现亮眼,展现出强劲的货运保障能力。大柳塔站会议室的荣誉墙,是车站30年保供路的“功勋册”——一块块奖牌整齐排列。
2010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的“中央企业红旗班组”;2022年,集团公司金牌班组与“工人先锋号”荣誉;2023年4月,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此外,“安全生产先进班组”“巾帼班组”的称号更是连续多年被收入囊中。而在这些沉甸甸的荣誉里,一半的荣光,来自全部是女职工的货运班组的坚守。
23时的环线装车场,一列万吨列车驶入环线,从对位到抑尘剂喷洒完最后一节车厢,限时180分钟,1分钟可装1节车厢,全程自动化控制,装车精度达国内先进水平。
货运员刘翠和同事四班倒,24小时紧盯屏幕,确保每车“不漏煤、不扬尘、不偏载、不超载”。“女职工看着虽然瘦,但干活绝对带风!上夜班早已经习惯了,不怕苦累是基本素质。”货运值班员王琴霞满脸骄傲地说。这支巾帼班组扛起货装重任,助力车站日均发运9万吨煤,为能源保供持续发力。
又一列重载列车驶出,“乌金”将化作光与暖,点亮万家灯火。
首页
上一期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