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证
2025年09月19日
字数:1222
版次:04
站在2025年的晨光里回望,八十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尽,可那些刻在民族骨血里的记忆,从未因时光流转而褪色。1945年9月2日,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签署投降书的那一刻,华夏大地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宁——那是无数将士在枪林弹雨中的冲锋、无数百姓在饥寒交迫里的坚守,换来的山河无恙。
我曾在博物馆里见过一件褪色的蓝布衫,衣襟上留着弹片划过的破洞,衣角缝着层层叠叠的补丁。讲解员说,这是一位敌后武工队员的遗物,他在一次突袭中为掩护战友牺牲,年仅十九岁,和如今校园里追逐打闹的少年一般大。那时的中国,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充足的粮草,可就是这样一群平凡人,凭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在平型关的沟壑里、在台儿庄的街巷中、在狼牙山的悬崖边,筑起了比钢铁更坚固的长城。
老家的村口有一棵老槐树,树皮上还留着当年日军炮弹炸出的疤痕,树干却依旧挺拔,枝丫年年抽出新绿。爷爷曾指着树疤告诉我,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村里的青壮年都去了前线,妇人们就组织起来缝军衣、做布鞋,孩子们则在路口放哨,把捡到的铜铁交给游击队做弹药。有一回,日军来“扫荡”,村民们把粮食和伤员藏进山洞,老村长为了引开敌人,抱着一捆点燃的柴火冲向山道,再也没有回来。如今,老槐树成了村里的“纪念树”,每年清明,都会有孩子在树下系上红绸带,听长辈讲那些不曾远去的故事。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早已不必在战火中求生,不必在硝烟里守望。城市的街头车水马龙,校园的课堂书声琅琅,超市里货架琳琅满目,老人在公园下棋、孩童在广场奔跑——这正是当年无数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国泰民安。可我们不能忘记,安宁从不是凭空而来。当我们翻开历史课本,看到“南京大屠杀”的字字血泪,看到“百团大战”的赫赫战功,看到“滇缅公路”上用双手筑路的民众,那些鲜活的生命、不屈的灵魂,都在提醒我们:何为家国,何为担当。
有人说,八十年太久,记忆会被冲淡。可我知道,有些记忆早已化作民族的基因。它是课本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是博物馆里静静陈列的步枪与勋章,是国庆阅兵时威武的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是每个中国人骨子里“不服输、不低头”的韧劲。就像黄河长江,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总会奔涌向前;中华民族,无论遭遇多少磨难,总能挺直脊梁。
今天,我们回望历史,不是为了沉浸于伤痛,而是为了从先辈的奋斗中汲取力量。如今的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科技突破、经济腾飞、文化自信,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而我们这一代人,更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在岗位上努力工作,在生活中坚守良知,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让先辈们用鲜血浇灌的“希望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得更加绚烂。
夕阳西下时,我又走到了那棵老槐树下,晚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像是先辈们在轻声叮嘱: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传承精神,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开创未来。八十年烽烟远去,八十年精神永存,这精神,将永远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作者单位:内蒙古西来峰公司)
我曾在博物馆里见过一件褪色的蓝布衫,衣襟上留着弹片划过的破洞,衣角缝着层层叠叠的补丁。讲解员说,这是一位敌后武工队员的遗物,他在一次突袭中为掩护战友牺牲,年仅十九岁,和如今校园里追逐打闹的少年一般大。那时的中国,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充足的粮草,可就是这样一群平凡人,凭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在平型关的沟壑里、在台儿庄的街巷中、在狼牙山的悬崖边,筑起了比钢铁更坚固的长城。
老家的村口有一棵老槐树,树皮上还留着当年日军炮弹炸出的疤痕,树干却依旧挺拔,枝丫年年抽出新绿。爷爷曾指着树疤告诉我,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村里的青壮年都去了前线,妇人们就组织起来缝军衣、做布鞋,孩子们则在路口放哨,把捡到的铜铁交给游击队做弹药。有一回,日军来“扫荡”,村民们把粮食和伤员藏进山洞,老村长为了引开敌人,抱着一捆点燃的柴火冲向山道,再也没有回来。如今,老槐树成了村里的“纪念树”,每年清明,都会有孩子在树下系上红绸带,听长辈讲那些不曾远去的故事。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早已不必在战火中求生,不必在硝烟里守望。城市的街头车水马龙,校园的课堂书声琅琅,超市里货架琳琅满目,老人在公园下棋、孩童在广场奔跑——这正是当年无数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国泰民安。可我们不能忘记,安宁从不是凭空而来。当我们翻开历史课本,看到“南京大屠杀”的字字血泪,看到“百团大战”的赫赫战功,看到“滇缅公路”上用双手筑路的民众,那些鲜活的生命、不屈的灵魂,都在提醒我们:何为家国,何为担当。
有人说,八十年太久,记忆会被冲淡。可我知道,有些记忆早已化作民族的基因。它是课本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是博物馆里静静陈列的步枪与勋章,是国庆阅兵时威武的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是每个中国人骨子里“不服输、不低头”的韧劲。就像黄河长江,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总会奔涌向前;中华民族,无论遭遇多少磨难,总能挺直脊梁。
今天,我们回望历史,不是为了沉浸于伤痛,而是为了从先辈的奋斗中汲取力量。如今的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科技突破、经济腾飞、文化自信,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而我们这一代人,更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在岗位上努力工作,在生活中坚守良知,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让先辈们用鲜血浇灌的“希望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得更加绚烂。
夕阳西下时,我又走到了那棵老槐树下,晚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像是先辈们在轻声叮嘱: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传承精神,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开创未来。八十年烽烟远去,八十年精神永存,这精神,将永远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作者单位:内蒙古西来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