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永不褪色
2025年09月17日
字数:2231
版次:04

◎ 王琳琳
当43岁的黄遇奇在暴雨夜对着18岁的老照片喃喃自语时,窗玻璃上的雨痕恰似时光的裂缝。电影《奇遇》用一场荒诞的灵魂互换,让两个相隔25年的“自我”相遇,在对方的人生里跌撞前行,最终在那座既是“8”又是“∞”的奖杯里,照见了青春最本真的模样——它从不是日历上被撕去的某一页,而是流淌在生命里的勇气与热忱。
错位人生里的镜像对照
影片开篇用三组蒙太奇构建出残酷的现实图景:43岁的黄遇奇在清晨的闹钟里挣扎起身,血糖仪的数值与手机上的银行催款短信同时亮起;而18岁的他正踩着单车冲过洒满阳光的巷口,车筐里的篮球随着张扬的“杀马特”发型一起晃动。贾冰饰演的中年黄遇奇,将职场里的谄媚与家庭中的疲惫揉进每一个弯腰的动作里,当他被老同学当作代餐产品试验者时,嘴角那抹僵硬的笑,活脱脱是被生活磨平棱角的当代中年人的缩影。
王皓塑造的少年黄遇奇则带着未经打磨的锋芒。他会在课堂上用课本挡着偷看武侠小说,会在大排档和兄弟为五块钱的啤酒钱争得面红耳赤,更会在喜欢的女生窗前弹走调的吉他。当两个灵魂在雷雨天完成互换,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身份错位的喜剧效果:少年魂穿中年躯体时,对着上司拍桌子说“加班违反宪法”的愣劲,恰似一把尖刀刺破了成年人世界的虚伪;而中年灵魂困在少年身体里,试图用2024年的商业思维改造1999年的家族餐馆,却在“扫码支付”尚未诞生的年代屡屡碰壁。
最动人的莫过于两个时空的细节呼应。中年黄遇奇在养老院给患痴呆的父亲喂饭时,父亲突然说,“你小时候总把肥肉埋在米饭底下”,这个他早已遗忘的细节,竟在18岁的时空里重现——少年黄遇奇正偷偷把红烧肉塞进桌肚。导演告诉我们:所谓成长,不过是把过去的自己藏进记忆的褶皱里,却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岁月重新摊开。
失控的青春与预设的人生
43岁的黄遇奇穿越回18岁,他笃定自己能改写命运:提醒母亲趁早买房,劝说父亲投资互联网,甚至试图阻止好友那场失败的婚姻。可当他真的把“未来剧本”摆在少年们面前时,得到的却是18岁好友的质问:“知道结果的人生,还有意思吗?”
影片用一连串的“事与愿违”解构着成年人的虚妄。黄遇奇精心策划的商业计划,因少年们偷偷在辣椒酱里加芥末搞恶作剧而泡汤;他拼命想避开的那场篮球赛,最终还是因兄弟被欺负而愤然上场;就连他刻意疏远的初恋,反而因他成熟过头的举动,生出了更奇妙的情愫。这些失控的情节恰恰印证了青春的本质:它从不是按部就班的铁轨,而是旷野上肆意吹拂的风。
那座贯穿始终的奖杯,成了最精妙的隐喻。18岁的黄遇奇为了赢得它,在赛场上摔断了腿,却也因此收获了兄弟们轮流背他上学的情谊;43岁的他在整理旧物时发现奖杯底座刻着一行小字:“献给永不言弃的我们”。当电影结尾,两个时空的奖杯在镜头里重叠,竖起来的“8”与横放的“∞”完成了完美转场,原来18岁的热血与43岁的沉淀,从来都是同一条河流的两岸。
与父母和解
黄遇奇与父亲的关系,是影片埋藏最深的情感线索。43岁的他总抱怨父亲当年固执己见,耽误了家族餐馆的前程;直到他以18岁的身份,亲眼看见父亲在深夜悄悄修补他弄坏的自行车,听见父亲跟母亲说,“孩子想做什么就试试吧,大不了我扛着”。这个场景让许多观众红了眼眶,我们总在成年后苛责父母的局限,却忘了他们早已把最好的一切,化作了沉默的托举。
养老院的戏份更是将这份和解推向高潮。患老年痴呆的父亲把病房当成了当年的厨房,执意要做他最爱吃的糖醋排骨。黄遇奇一边配合着父亲在空气里翻炒,一边任由眼泪掉进不存在的锅里。当父亲突然清醒片刻,说“其实你小时候得的那张奖状,我一直贴在床板上”,所有的隔阂与怨怼都在这一刻消融。原来父母的爱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藏在床板缝隙、灶台角落的细碎微光。
这种传承在黄遇奇与儿子的关系中得到延续。影片开头,叛逆的儿子总嫌父亲唠叨;结尾处,当儿子发现父亲日记本里夹着自己小时候画的全家福,突然读懂了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牵挂。三个时代的男人,用沉默传递着笨拙的温柔,恰似那座奖杯的金属光泽,历经岁月打磨,反而愈发温润明亮。
不管多大,都能找回青春
电影最妙的设计,是让两个时空的黄遇奇最终都放弃了“改写命运”的执念。18岁的他在中年世界里,用少年的赤诚揭穿了黑心老板的骗局;43岁的他在1999年的篮球场上,终于明白当年输掉比赛的遗憾,早已被兄弟们的拥抱填满。他们在各自的时空里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原来青春从不需要被复刻,只需要被唤醒。
当片尾字幕升起时,影院里响起细碎的啜泣声。那些纸巾擦拭的声响里,藏着多少成年人对18岁的怀念?我们怀念的或许不是年轻的皮囊,而是当年敢对不公说“不”的勇气,是相信“朋友比利益重要”的纯粹,是认定“未来有无限可能”的热忱。就像黄遇奇在电影里说的:“我以为回到18岁能改变一切,最后才发现,真正该改变的是43岁的我。”
走出影院时,城市的霓虹灯正次第亮起。我想起自己抽屉里那枚生锈的校徽,想起当年和好友在操场看的那场流星雨,突然懂得《奇遇》想说的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活在当下”。18岁的心境从不是年龄的特权,它是我们对抗生活褶皱的武器,是在柴米油盐里依然能为一朵花驻足的温柔,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敢。
那座奖杯最终被黄遇奇送给了养老院的父亲。老人把它横过来,像个孩子似的喊:“快看,是无穷大!”镜头拉远时,阳光透过奖杯的棱角,在墙上投下斑斓的光影,那光影里有18岁的单车,有43岁的公文包,有父亲佝偻的背影,也有儿子奔跑的模样。原来青春从不是某段孤立的岁月,而是代代相传的生命火种,在时光里永远燃烧,永远明亮。(作者单位:山东蓬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