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烽烟深处的星火
◎ 卫思雨
2025年09月12日
字数:1048
版次:04
  华北平原的秋风再度掠过,如同时光的指尖轻抚过那些早已被青草缝合的弹坑与战壕。我站在今日澄澈的天穹下,任凭思绪逆流而上,溯向那个用血与火镌刻的年代。历史从来不只是纸页间冰冷的纪年,它是先辈以骨血书写的磅礴史诗,字里行间回荡着呐喊与哭嚎,燃烧着绝望与希望。而我试图打捞的,是烽烟最浓处那一簇始终跳动的精神星火,它穿透时间的重重帷幕,至今仍在民族的血脉中熠熠生辉。
  那精神,首先铸成了“不退”的丰碑。且看淞沪战场,八百壮士困守孤楼,四面楚歌。炮火撕裂天幕,砖石化作粉末,却未能撼动那比钢铁更坚韧的意志。他们并非不知恐惧为何物,而是深知身后即是千里山河与亿万同胞,故一步也不能让。一位年轻士兵在战壕间隙于烟盒上写下:“舍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寥寥数字,其重千钧。它并非文人雅士的书斋吟咏,是一个生命在直面死亡时,对民族最赤诚的告白。这种“不退”,是普通人对家园最朴素的捍卫,是将个体生命融入历史洪流的自觉担当,它铸就了民族最坚硬的脊梁。
  这精神的华章,更在于绝境中迸发的“不屈”。战争机器可摧城垣,却难折精神之傲骨。警报声中,学者于防空洞口仍执卷沉吟;桐油灯下,莘莘学子目光如炬,在昏黄光晕中探寻着救国兴邦的真理。物质虽极度贫瘠,精神却空前丰盈。张载写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声音穿透硝烟,告知世人:枪炮能夺取生命,却无法征服一个民族向往光明、追求尊严的灵魂。这种“不屈”,是对文明的坚守,是对未来的笃信,是野火烧过之后,春风吹又生的蔓蔓青草。
  及至今日,我们回望那场浩劫,并非为了咀嚼苦难,更非播种仇恨。我们寻找那不朽的精神,是为了确认我们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前行。一位哲人曾言:“看不见过去的人,对未来也必然是盲目的。”烽火一代人以青春与牺牲,为我们换得今日沉思、创造、安享和平的权利。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那份对国家民族的深沉之爱,那份对正义与自由的执着追求,那份在逆境中奋起的惊人勇气,仍是今日我们应对挑战、开创未来的宝贵财富。
  于是,当我合上沉重的史书,窗外已是车水马龙,万家灯火。这平淡而繁华的日常,正是那场伟大牺牲最深刻的注脚。不朽的精神从未远去,它已化为民族基因的一部分,流淌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它提醒我们,和平并非天赐,而是需要每一代人用心守护、用奋斗拓展的永恒事业。回望烽烟,是为了让历史的光芒照亮前路,让我们在各自的人生上,也能焕发出那份属于新时代的“不朽”与“不屈”。如此,方不负当年星火,不负此身华夏。
  山河已无恙,英魂化长庚。精神如北斗,永照后来人。
  (作者单位:广东公司清远电厂)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