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嘹亮
2025年09月12日
字数:2044
版次:04
秋夜独坐,央视综艺频道《烽火战歌》的乐声漫过窗棂,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八十年前的岁月闸门。当《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刚起,聂耳伏在亭子间的书桌前笔走龙蛇。那不是简单的音符,是四万万同胞在铁蹄下的呜咽,是要把每一滴血都熬成反抗的呐喊。这场跨越时空的视听对话里,沉睡的历史被乐章唤醒,军魂在歌声里重新生长,更在我们血脉中种下了前行的火种。
当《松花江上》的曲调响起时,一场血泪与怒火的交响回荡,“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歌声轻得像一片雪花,却重重捶在人心上。舞台背景里,老照片中的逃难人群裹着破棉袄,怀里抱着饿得哇哇哭的孩子;画外音:“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的泣诉,让人触摸到国土沦陷的切肤之痛。紧接着《大刀进行曲》如炸雷般炸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将士挥舞大刀的影像在背景屏上闪回,刀光劈开的不仅是侵略者的钢盔,更是国人“恐日”的阴云。我想起卢沟桥的石狮上,至今还留着当年日军扫射的弹孔,原来有些痛,从未真正远去。而当《义勇军进行曲》的合唱声响彻屏幕,白发老人跟着哼唱时颤抖的嘴角,年轻人眼里闪着的光,让我更懂了艾青的泪:当家乡变成焦土,每一寸山河都是蘸着鲜血写就的家书,这不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当代注脚?就像加勒万河谷的战士喊出“宁肯前进一步死”时,他们脚下踩着的,是八十年前同样的土地。
歌声响起,我们想到了什么?延安星空下想到了希望,嘹亮的歌声便如同绽放出希望的光,熠熠生辉。《延安颂》的韵律缓缓流淌,“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节目用XR技术还原了1938年郑律成创作时的场景:延河水泛着波光,抗大学员们在山坡上读书,歌声里满是“灯塔”般的希望。
镜头一转,《南泥湾》的欢快调子中,演员们模仿着纺线,粗布衣服沾着草屑,纺车吱呀作响,背景屏上老照片里战士们扛着锄头的笑脸。“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是口号,是他们用磨破的手掌在荒滩上写下的诗。最让我心酸的是老抗大学员的反应,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听见《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突然挺直佝偻的背,跟着哼“团结就是力量”,眼角的皱纹里全是目光。这让我想起实验室里熬红了眼的科研工作者,想起蹲在田埂上教农民种大棚的教授,原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句子,是烙在骨血里的行动。
第三篇章把镜头对准了特殊战场上的“隐形英雄”。当《东北抗日联军军歌》的低沉声响起,舞台背景切换成林海雪原,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雪地里,一个战士啃着结冰的树皮,睫毛上挂着白霜,却仍紧握钢枪。节目中,抗联战士后代捧着父辈的旧棉衣,棉衣里露出的芦花让人想起歌词里“哪怕敌人凶,哪怕敌人狠,我们要用鲜血和头颅,保卫祖国的河山”的决绝。《东江纵队之歌》的明快音调里,演员们驾着道具小艇在“水乡”穿梭,船桨划开水面,露出水下的“敌人”,那是用泡沫做的碉堡模型。展柜里的短枪布满锈迹,船桨的木柄被手磨得发亮,解说员说:“这些船桨划过珠江,护送过茅盾、邹韬奋,划过的是生死线,载的是文化的火种。”而当《强军有我》的合唱声响起,现役军人方阵与历史影像中的抗联战士隔空敬礼,电子屏上辽宁舰劈波斩浪,歼-20掠过长空,我记起一名抗战老兵说过的话:“你们现在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把黑暗挡在身后。”从林海雪原的树皮到航母的甲板,变的是装备,不变的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信念。
最动人的,是那些藏在节目里的“烽火信物”:带弹孔的军装上,弹孔周围的针脚歪歪扭扭,那是战地医院用最后一卷纱布补的;磨得发亮的军功章里,刻着模糊的名字;没寄出的家书上,字迹被泪水晕开,最后一句是“等打完仗,我就回家”。当《强军有我》与《义勇军进行曲》在舞台上“对话”,八十年时光突然变得很薄:1935年,聂耳在亭子间写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2025年,战士们在练兵场上雄壮唱出“请党放心,强军有我”,变的是乐音,不变的是每个中国人心里的“警报器”。它提醒我们,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先辈用命换的;强大不是喊出来的,是每个普通人做好自己的事,日积月累堆起来的。
节目落幕时,窗外下起了小雨。忽然想起那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些军歌,何尝不是另一种“兵法”?它们用乐声把涣散的人心拧成绳,用歌词把普通的农民、学生、工人变成战士。就像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不是真的要吃人,那是对家国最炽热的爱。现在的我们,或许不用再扛枪打仗,但当你在实验室里攻克科技难题,在直播间里推销乡村特产,在灾情期间当志愿者,你做的,都是在续写新的“军歌”。
这就是《烽火战歌》的意义吧。它让我们在歌声里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原来那些“军魂”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是杨靖宇胃里的棉絮、是南泥湾的镢头印、是抗大学员课本上的煤油渍;它让我们懂得,爱国不是大道理,是你我血脉里流动的基因,是深入骨髓的担当。就像辛弃疾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对家国的热爱、对信念的坚持、对和平的守护,这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它们是回荡在岁月里的乐章,终将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号角。
(作者单位:平庄煤业老公营子矿)
当《松花江上》的曲调响起时,一场血泪与怒火的交响回荡,“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歌声轻得像一片雪花,却重重捶在人心上。舞台背景里,老照片中的逃难人群裹着破棉袄,怀里抱着饿得哇哇哭的孩子;画外音:“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的泣诉,让人触摸到国土沦陷的切肤之痛。紧接着《大刀进行曲》如炸雷般炸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将士挥舞大刀的影像在背景屏上闪回,刀光劈开的不仅是侵略者的钢盔,更是国人“恐日”的阴云。我想起卢沟桥的石狮上,至今还留着当年日军扫射的弹孔,原来有些痛,从未真正远去。而当《义勇军进行曲》的合唱声响彻屏幕,白发老人跟着哼唱时颤抖的嘴角,年轻人眼里闪着的光,让我更懂了艾青的泪:当家乡变成焦土,每一寸山河都是蘸着鲜血写就的家书,这不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当代注脚?就像加勒万河谷的战士喊出“宁肯前进一步死”时,他们脚下踩着的,是八十年前同样的土地。
歌声响起,我们想到了什么?延安星空下想到了希望,嘹亮的歌声便如同绽放出希望的光,熠熠生辉。《延安颂》的韵律缓缓流淌,“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节目用XR技术还原了1938年郑律成创作时的场景:延河水泛着波光,抗大学员们在山坡上读书,歌声里满是“灯塔”般的希望。
镜头一转,《南泥湾》的欢快调子中,演员们模仿着纺线,粗布衣服沾着草屑,纺车吱呀作响,背景屏上老照片里战士们扛着锄头的笑脸。“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是口号,是他们用磨破的手掌在荒滩上写下的诗。最让我心酸的是老抗大学员的反应,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听见《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突然挺直佝偻的背,跟着哼“团结就是力量”,眼角的皱纹里全是目光。这让我想起实验室里熬红了眼的科研工作者,想起蹲在田埂上教农民种大棚的教授,原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句子,是烙在骨血里的行动。
第三篇章把镜头对准了特殊战场上的“隐形英雄”。当《东北抗日联军军歌》的低沉声响起,舞台背景切换成林海雪原,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雪地里,一个战士啃着结冰的树皮,睫毛上挂着白霜,却仍紧握钢枪。节目中,抗联战士后代捧着父辈的旧棉衣,棉衣里露出的芦花让人想起歌词里“哪怕敌人凶,哪怕敌人狠,我们要用鲜血和头颅,保卫祖国的河山”的决绝。《东江纵队之歌》的明快音调里,演员们驾着道具小艇在“水乡”穿梭,船桨划开水面,露出水下的“敌人”,那是用泡沫做的碉堡模型。展柜里的短枪布满锈迹,船桨的木柄被手磨得发亮,解说员说:“这些船桨划过珠江,护送过茅盾、邹韬奋,划过的是生死线,载的是文化的火种。”而当《强军有我》的合唱声响起,现役军人方阵与历史影像中的抗联战士隔空敬礼,电子屏上辽宁舰劈波斩浪,歼-20掠过长空,我记起一名抗战老兵说过的话:“你们现在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把黑暗挡在身后。”从林海雪原的树皮到航母的甲板,变的是装备,不变的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信念。
最动人的,是那些藏在节目里的“烽火信物”:带弹孔的军装上,弹孔周围的针脚歪歪扭扭,那是战地医院用最后一卷纱布补的;磨得发亮的军功章里,刻着模糊的名字;没寄出的家书上,字迹被泪水晕开,最后一句是“等打完仗,我就回家”。当《强军有我》与《义勇军进行曲》在舞台上“对话”,八十年时光突然变得很薄:1935年,聂耳在亭子间写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2025年,战士们在练兵场上雄壮唱出“请党放心,强军有我”,变的是乐音,不变的是每个中国人心里的“警报器”。它提醒我们,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先辈用命换的;强大不是喊出来的,是每个普通人做好自己的事,日积月累堆起来的。
节目落幕时,窗外下起了小雨。忽然想起那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些军歌,何尝不是另一种“兵法”?它们用乐声把涣散的人心拧成绳,用歌词把普通的农民、学生、工人变成战士。就像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不是真的要吃人,那是对家国最炽热的爱。现在的我们,或许不用再扛枪打仗,但当你在实验室里攻克科技难题,在直播间里推销乡村特产,在灾情期间当志愿者,你做的,都是在续写新的“军歌”。
这就是《烽火战歌》的意义吧。它让我们在歌声里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原来那些“军魂”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是杨靖宇胃里的棉絮、是南泥湾的镢头印、是抗大学员课本上的煤油渍;它让我们懂得,爱国不是大道理,是你我血脉里流动的基因,是深入骨髓的担当。就像辛弃疾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对家国的热爱、对信念的坚持、对和平的守护,这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它们是回荡在岁月里的乐章,终将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号角。
(作者单位:平庄煤业老公营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