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集团“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先进个人、辽宁热力公司热工专业程控班班长焦潭:
追风赶月赴春山
本报通讯员 刘颍
2025年09月12日
字数:2371
版次:02
  当城市在寒夜中渐入梦乡,总有一群人在热力管道的轰鸣声中坚守;当万家灯火透出温暖的光晕,总有一双双眼睛紧盯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辽宁热力公司热工专业程控班班长焦潭,就是这温暖防线守护者的其中一员。15年来扎根热力一线,他以“追风赶月莫停留”的执着,在管道纵横的天地里锤炼技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破浪前行。从懵懂学徒到技术尖兵,从班组班长到行业标杆,他用实干注解初心,用匠心守护万家温暖。
  

从“门外汉”到排头兵


  15年前,初出茅庐的焦潭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辽宁热力公司。陌生的设备、全新的系统,像一座座小山横在眼前,但他没有退缩,只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笃定。
  “我要快速掌握整个检修技术,要胜任自己的工作。”这是焦潭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腼腆寡言的他,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设备研究上:制定热工检修方案时,他逐字逐句琢磨;落实安全措施时,他蹲在现场反复核查;办理工作票时,他跟着师傅一步步学流程。夏日检修8台锅炉、3台汽机时,他顶着40℃的高温扎根现场,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冬天抢修设备时,他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奔赴故障点,即使睫毛上结满冰碴仍专注操作。
  “在干中学、学中干”是焦潭的成长秘诀。从对着设备图纸犯怵的“学徒”,到能独立制定检修方案的“主心骨”,两年时间,他不仅扛起了程控班班长的重担,更成了班组里公认的“技术活字典”。有人问他快速成长的诀窍,他总说:“哪有什么捷径,不过是别人休息时多翻看一页图纸,别人畏难时多尝试一次操作罢了。”
  

从“枝叶情”到暖万家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被焦潭写在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在他看来,热力人的“关情”,一头连着班组兄弟的安全,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暖寒。
  “进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安全措施少一步都不行!”这句话,焦潭在每天的班前会上都会重复,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作为班长,他把班组成员当作家人,谁的技术薄弱,他就利用休息时间手把手地教;谁在操作中犯了错,他会先帮着解决问题再一起复盘。为了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根据每个人的技术特长和个人意愿重新划分职责,还牵头优化了绩效考核方案,让干得多、干得好的人真正得实惠。
  今年初春,流感疫情突袭沈阳,班组一半人病倒,距离供暖结束还有半个多月。“我是班长,我留下!”焦潭一句话定了军心,这一留就是45天。驻厂期间,他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既要统筹抢修调度,又要钻进闷热的锅炉房处理故障。有一天凌晨3时,一台锅炉突发引风机振动超标,他带着仅剩的3名队员爬高钻低排查,直到天蒙蒙亮才排除故障。当看到居民家里的温度计重新回升,他冻得发紫的脸上才露出笑容:“只要老百姓家里暖,咱受点冻不算啥。”
  2024至2025年冬季大负荷期间,焦潭带领班组处理危急缺陷16次、一般缺陷73次,完成隐患整改183项。在5号炉点火系统改造中,他把任务细化到“领取记号笔”这样的小事,带领团队攻克气源污染难题,让锅炉点火成功率达到100%。“我是检修人员,设备安稳运行就是我的价值。”他用行动证明,守护温暖,从来都藏在这些“斤斤计较”的细节里。
  

从“艺痴者”到“解题人”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对焦潭而言,技术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2024年,公司输煤系统的核子秤成了“老大难”,测量精度下降影响成本核算,放射性风险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焦潭主动请缨,带着团队啃下这块“硬骨头”。从选型到安装,他熬了30多个通宵查资料;为解决皮带振动、物料分布不均的问题,他带着传感器在输煤廊道里蹲守了72小时,记录下1000多组数据。最终,他们用皮带秤替代核子秤,安装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不仅消除了放射性风险,每年还节省成本超50万元,计量误差率降至±0.5%,为燃煤成本核算提供了精准数据。这项改造成了行业标杆,被省内多家热力企业借鉴。
  今年3月,3号炉风粉配比不均、燃烧效率低的问题困扰着整个公司。焦潭带着团队一头扎进现场,加装传感器、构建实时监测系统、反复调试参数……最终让风粉配比精度提升至±5%,热效率提高1%至3%。仅此一项,年节约检修费用30万元,间接创造效益超50万元。
  “创新不是天马行空,是盯着问题琢磨出来的。”焦潭总这样告诫身边的年轻同事。而这份扎根现场的执着,正像炉膛里跳动的火焰,既照亮了技术攻关的前路,也温暖着团队里每颗向新的心。
  

从“小师傅”到“大工匠”


  “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份少年意气,在焦潭身上从未褪色。2025年,他接连斩获“国家能源杯”智能建设技能大赛辽宁公司供热专业一等奖、“工匠杯”沈阳市热力检修工技能大赛第一名、辽宁省热力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个人第一名,成功实现“三连冠”。
  这些荣耀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为了备战竞赛,焦潭把实训基地当成第二个家。夏天穿着厚重的工作服练习实操,汗水顺着安全帽系带往下滴;冬天捧着专业书学到深夜,台灯下的笔记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有次在模拟操作中,他因为一个细节失误导致排名落后,当晚就把相关规程抄了3遍,直到凌晨才在工位上趴着睡了两小时。“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于焦潭而言,每次竞赛都是一次“技术体检”,发现“短板”才能跑得更快。
  当有人质疑“老职工何必这么拼”,焦潭用自己常说的话回应:“发自己的光,做有朝气、有底气的人。春山永远在那里,只要不停步,总能看到翠色。”
  从热力管道的巡检员到技术创新的领航者,从班组里的“小师傅”到行业内的“大工匠”,焦潭用15年的坚守证明,平凡岗位从来不是梦想的桎梏,而是绽放光芒的舞台。他就像一颗铆钉,牢牢铆在热力事业的版图上,用实干诠释担当。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在辽宁热力的赛道上,焦潭的脚步从未停歇。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挑战,但只要心中的“春山”依旧,这位追风赶月的热力人,定会带着那份执着与热爱,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热力人的传奇,让温暖的光芒把更多人的生活照亮。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