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薪火映初心
◎崔耀中
2025年09月05日
字数:1673
版次:04
  站在电厂主控室的窗前,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远处,连绵起伏的输电线路宛如一条条巨龙,在晨光中舒展身躯,向着远方延伸。身旁仪表盘上,跳动的绿色数据如同生命的脉搏,稳健而有力,诉说着能源的流动与活力。就在这一瞬间,我的思绪被拉到了一个特殊的日子——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日子是历史书上的一段记载,但对于我,作为国家能源集团的一名电厂职工,当“胜利”与“能源”这两个关键词在脑海中交汇,却有着别样的意义,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与当下守护光明的责任,仿佛跨越了时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第一次对“能源”与“抗战”的关联有直观认知,是在参观沂蒙精神革命纪念馆时。在那间充满历史气息的档案室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其中,一张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几位身着粗布工装的工人,正围着一台破旧不堪的发电机,他们脸上满是油污,却掩盖不住眼神中的坚毅与执着。
  旁边的文字说明,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为了保障抗日根据地的通讯与军工生产,八路军战士与当地工人不畏艰险,在山洞里搭建起了简易电厂。他们用缴获的零件,艰难地拼凑出发电机,即便日军的飞机在头顶盘旋,炸弹在附近爆炸,他们也毫不退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确保电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
  那时的“能源”,是藏在山洞里的那一抹微光,看似微弱,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是战士们手中步枪的弹药保障,没有了能源,武器便无法制造,战士们就失去了杀敌的“利器”;它是后方医院手术灯的微弱光亮,为受伤的战士带来生的希望,照亮了拯救生命的道路。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如今,我们早已告别了“山洞电厂”的艰难岁月。走进集团公司的现代化电厂,宛如进入一个充满科技感的世界。超超临界机组高效运转,源源不断地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为社会输送着强大的动力;智能巡检机器人迈着稳健的步伐,穿梭在厂房的各个角落;清洁能源占比逐年提升,绿色能源不仅点亮了城市的万家灯火,更支撑着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
  然而,每当我走进汽轮机厂房,听着机组那有节奏的轰鸣声,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在战火中守护能源的前辈们的身影。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守护的是中华民族“活下去”的希望;而我们,在这现代化的厂房里,守护的是“强而优”的根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这份“守护光明”的初心,从未改变。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费县电厂接到保供指令后,全体职工迅速进入“战斗”状态,24小时坚守岗位。运行人员紧紧盯着仪表盘,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每一个参数的细微变化都牵动着他们的心。检修人员背着工具包,穿梭在闷热的设备间,哪怕是酷暑天气,汗水湿透了衣衫,他们也毫不懈怠,只为确保设备零故障运行。连续多日,大家吃住在厂里,舍弃了与家人的团聚时光。我们深知,此刻的每一度电,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与当年在山洞里守护发电机的前辈们所肩负的责任,有着同样的重量。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那是一段充满苦难与辉煌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见证。如今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汗水浇灌的成果,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的辛勤付出。作为能源人,我们深知“能源安全”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当年,日军对我国工业基地进行疯狂轰炸,其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切断能源供应来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让我们失去战斗的能力。而如今,我们早已建立起自主可控、多元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从煤炭、电力到新能源,从传统电厂到智能电站,国家能源集团的每一座电厂、每一条输电线路,都是守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钢铁长城”,它们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着坚实的能源保障。
  夕阳西下,主控室的灯光与窗外暮色交相辉映,仪表盘上的数据依旧平稳跳动,一如我们从未松懈的守护之心。作为国家能源集团的一员,我们必将把抗战历史的厚重铭记于心,把先烈们的不屈精神融入每一次巡检的脚步、每一次精准的操作、每一次细致的检修中。以能源人的坚守,让这份荣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山东费县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