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
2025年09月05日
字数:1418
版次:04
杨靖宇,河南人,牺牲于吉林。
张自忠,山东人,牺牲于湖北。
左权,湖南人,牺牲于山西。
黄骅,湖北人,牺牲于河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划破长夜,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中,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长城。无数埋骨他乡的英烈,用生命诠释了“视死如归”的气节。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为了同一个信念奋战,最终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这种超越地域、超越生死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密码。
杨靖宇的故事,诠释了“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坚毅。这位从大别山走出的抗联英雄,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长白山中与日寇周旋。1940年2月,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数百日寇激战,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寇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日寇都不得不低头致敬:“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杨靖宇用生命证明了中国军人的骨气,他的精神如同长白山的青松,永远挺立在中华民族的丰碑之上。
张自忠将军的最后一战,定格在1940年5月的湖北南瓜店。这位生于山东临清的将军,在日寇重兵包围下亲率部队冲锋,身中七弹仍坚持指挥,最终壮烈殉国。当他的灵柩运抵重庆时,十几万民众自发跪拜送行。日寇在清理战场时发现张自忠的日记,其中写道:“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连日寇都为之动容,对重庆停止空袭一天,以示敬意。张自忠是抗战中牺牲的国民党最高级别将领,他用生命践行了“武官不怕死”的铮铮誓言。
左权将军,从湖南醴陵走出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长期战斗在太行山上。1942年5月,山西十字岭突围战中,为掩护总部机关转移,他主动留下断后,最终壮烈殉国,时年37岁。左权是抗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级别将领,他的牺牲不是偶然,而是无数八路军指战员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缩影。据统计,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伤亡达60余万人,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鲜血,浇灌出民族独立的希望之花。
黄骅烈士的故事,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这位湖北阳新籍的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1943年6月被叛徒刺杀,年仅32岁。黄骅生前常说:“我们革命军人,要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他用短暂的一生,践行了这一誓言。
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三千多名远征军将士长眠于此。墓碑上的青苔,仿佛在诉说着穿越时空的誓言。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用生命诠释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真谛。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英烈,用生命编织起抗击外侮的长城。他们的牺牲不是终点,而是民族觉醒的起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抗战先辈的使命是“驱逐倭寇,卫我中华”。而今天我们的征程,是实现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那些埋骨他乡的先烈,更应懂得:民族复兴从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我们在南海筑岛固疆,在芯片领域攻坚克难,在“一带一路”上书写新篇时,传承的正是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内核。今天的“战场”,已从炮火连天转为科技竞争、经济发展和文明对话,但同样需要那种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精神。
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我们要永远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创造一个又一个如“喜峰口”“平型关”“台儿庄”般的胜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
张自忠,山东人,牺牲于湖北。
左权,湖南人,牺牲于山西。
黄骅,湖北人,牺牲于河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划破长夜,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中,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长城。无数埋骨他乡的英烈,用生命诠释了“视死如归”的气节。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为了同一个信念奋战,最终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这种超越地域、超越生死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密码。
杨靖宇的故事,诠释了“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坚毅。这位从大别山走出的抗联英雄,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长白山中与日寇周旋。1940年2月,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数百日寇激战,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寇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日寇都不得不低头致敬:“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杨靖宇用生命证明了中国军人的骨气,他的精神如同长白山的青松,永远挺立在中华民族的丰碑之上。
张自忠将军的最后一战,定格在1940年5月的湖北南瓜店。这位生于山东临清的将军,在日寇重兵包围下亲率部队冲锋,身中七弹仍坚持指挥,最终壮烈殉国。当他的灵柩运抵重庆时,十几万民众自发跪拜送行。日寇在清理战场时发现张自忠的日记,其中写道:“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连日寇都为之动容,对重庆停止空袭一天,以示敬意。张自忠是抗战中牺牲的国民党最高级别将领,他用生命践行了“武官不怕死”的铮铮誓言。
左权将军,从湖南醴陵走出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长期战斗在太行山上。1942年5月,山西十字岭突围战中,为掩护总部机关转移,他主动留下断后,最终壮烈殉国,时年37岁。左权是抗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级别将领,他的牺牲不是偶然,而是无数八路军指战员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缩影。据统计,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伤亡达60余万人,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鲜血,浇灌出民族独立的希望之花。
黄骅烈士的故事,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这位湖北阳新籍的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1943年6月被叛徒刺杀,年仅32岁。黄骅生前常说:“我们革命军人,要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他用短暂的一生,践行了这一誓言。
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三千多名远征军将士长眠于此。墓碑上的青苔,仿佛在诉说着穿越时空的誓言。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用生命诠释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真谛。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英烈,用生命编织起抗击外侮的长城。他们的牺牲不是终点,而是民族觉醒的起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抗战先辈的使命是“驱逐倭寇,卫我中华”。而今天我们的征程,是实现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那些埋骨他乡的先烈,更应懂得:民族复兴从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我们在南海筑岛固疆,在芯片领域攻坚克难,在“一带一路”上书写新篇时,传承的正是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内核。今天的“战场”,已从炮火连天转为科技竞争、经济发展和文明对话,但同样需要那种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精神。
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我们要永远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创造一个又一个如“喜峰口”“平型关”“台儿庄”般的胜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
(作者单位:河北沧东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