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实干家”
2025年09月05日
字数:2173
版次:02
在平庄煤业元宝山露天矿选煤厂,有一位被同事们亲切称为“实干家”的班长赵冬冬。他用辛勤汗水与务实智慧生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本色与责任担当。自担任选煤厂运转班班长以来,他带领班组职工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接连啃下一个又一个生产“硬骨头”,以实打实的行动深刻诠释了煤炭产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担当”的“五特”精神。
以矿为家的“坚守者”
赵冬冬对矿山的热爱,早已跳出职业的边界,熔铸为一种刻入血脉的坚定信念。他常说:“安全生产就是矿山的生命线。”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他用数十载光阴与满心赤诚默默守护的庄严誓言。为了确保这条“生命线”始终畅通无阻,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只要设备出现故障,他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用脚步丈量担当,用行动践行承诺。
今年2月14日,这个本该洋溢着浪漫气息的日子,元宝山露天矿选煤厂的重介车间却因浓缩池底部泵口堵塞而弥漫起紧张氛围。“故障就是命令”,赵冬冬没有丝毫迟疑,立即组建抢修突击队,迅速投入到紧急抢修中。
时间在滴答声中流逝,现场气氛愈发凝重。直到次日9时多,潜水泵已经连续抽出600多立方米污水,但剩余的300多立方米浓度极高的污水仍因流动性差而无法排出。此时,唯一的解决方案便是人工用水桶一桶一桶往外清运,可浓缩池底部空间狭窄,一次仅能容纳一人作业,抢修难度陡然升级。
“我是班长,我先上!”赵冬冬话音未落,便率先纵身跳进零下十摄氏度以下的煤泥水中。冰冷黏稠的煤泥一沾到手上,刺骨的寒意瞬间顺着指尖蔓延至全身,可他全然不顾,当即徒手俯身清理淤积的煤泥。每一捧、每一铲的动作里,都透着他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身边的同事见他冻得嘴唇发紫,多次想上前替换,都被他坚决摆手拒绝。他顾不上休息,喝几口热水暖暖身,便又立刻埋头投入战斗。在他的带领下,班组职工干劲倍增,经过48个小时的连续鏖战,终于圆满完成了抢修任务,让生产重新恢复运转。
这样的担当与奉献,在赵冬冬的职业生涯里早已是常态。多年来,他经常早上班、晚下班,节假日极少休息,矿区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足迹。特别是在雨雪季节,设备受天气影响易出故障,突击抢修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一个月就会遇上好几次,一干就是两三天连轴转。忙碌起来,他顾不上好好吃一顿饭,饿了就泡一包方便面充饥;困了,就在设备旁打个盹儿,只要机器一响、有任务召唤,他立刻就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地默默坚守,赵冬冬用最朴实的行动,把“以矿为家”四个字刻进了工作的点点滴滴。
保障生产的“急先锋”
在元宝山露天矿,纷扬大雪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对矿区运输主通道构成严峻考验的“紧急信号”。每当这时,赵冬冬总是第一时间冲锋在前,奋战在抗风雪、通梗阻的第一线。
2024年11月6日,一场大雪突袭矿区。短短几个小时,矿区道路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通行受阻。选煤厂作为销售“龙头”单位,每一天的销量直接关系到全年产销任务的成败。“雪情就是命令”,选煤厂立即启动雪天生产应急预案,誓要守住原煤外运通道,而这份重担又一次交到了赵冬冬的手中。
摆在面前棘手的难题依旧是溜槽堵塞,人工清理溜槽具有较高安全风险且劳动强度大,更要耗费极大体力,赵冬冬主动承担此项任务,毫无怨言。不出所料,201溜槽果然出现堵塞情况。该溜槽因长度较长、深度较大且存在转角,作业空间受限,人员需采取半悬吊方式作业,加上煤泥在转角处粘结,进一步增加了清理难度。但他没有退缩,凭借专业技能与顽强作风,通过铲、撬结合的方式逐步清理煤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连续作业,成功将溜槽内的煤泥彻底清除,保障了生产流程的顺畅。
可这远不是终点,风雪未停,难题也未断。随后的两天,205溜槽、901溜槽先后被煤泥堵得严严实实。赵冬冬带领团队,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顶着刺骨的寒风,像不知疲倦的战士般连轴转。两天两夜地奋战,终于将11座顽固的“堡垒”一一打通。当煤炭重新在运输大动脉上顺畅流转,这条在风雪中抢出来的通路,成了完成全年产销任务最坚实的保障。
破解难题的“智多星”
赵冬冬不仅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更是锐意进取的技术创新者。他深知,在矿山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创新是驱动效率跃升的核心引擎,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胶带机溢料保护始终是选煤厂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无疑增加了需频繁奔波处理的运转司机的劳动强度,赵冬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破解此难题,他扎根生产现场,跟工人师傅们唠经验、问难题,反复琢磨解决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门窗开关功能上找到了灵感,提出在机头溜槽侧面装一道能自然下坠小门,再配上行程开关,当溜槽内物料堆满时,顶开小门,行程开关就会立刻响应,触发停机,从根本上化解了溢料难题。
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赵冬冬与职工吴爱民并肩攻关,历经3个多月的反复实验、推翻重来与优化迭代,最终成功研制出成本仅160元的“胶带防堵器”。这项“土发明”不仅彻底解决了溜槽溢料的顽疾,单台成本较同类名牌产品降低8000余元。目前,这一成果已在各机台全面推广应用,为选煤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3年来,赵冬冬共参与技改项目85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65条,为选煤厂节约成本超160万元。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他以汗水为墨、以赤诚为笔,在煤海深处书写的责任与担当,每一笔都闪耀着奋斗者的光芒。
以矿为家的“坚守者”
赵冬冬对矿山的热爱,早已跳出职业的边界,熔铸为一种刻入血脉的坚定信念。他常说:“安全生产就是矿山的生命线。”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他用数十载光阴与满心赤诚默默守护的庄严誓言。为了确保这条“生命线”始终畅通无阻,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只要设备出现故障,他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用脚步丈量担当,用行动践行承诺。
今年2月14日,这个本该洋溢着浪漫气息的日子,元宝山露天矿选煤厂的重介车间却因浓缩池底部泵口堵塞而弥漫起紧张氛围。“故障就是命令”,赵冬冬没有丝毫迟疑,立即组建抢修突击队,迅速投入到紧急抢修中。
时间在滴答声中流逝,现场气氛愈发凝重。直到次日9时多,潜水泵已经连续抽出600多立方米污水,但剩余的300多立方米浓度极高的污水仍因流动性差而无法排出。此时,唯一的解决方案便是人工用水桶一桶一桶往外清运,可浓缩池底部空间狭窄,一次仅能容纳一人作业,抢修难度陡然升级。
“我是班长,我先上!”赵冬冬话音未落,便率先纵身跳进零下十摄氏度以下的煤泥水中。冰冷黏稠的煤泥一沾到手上,刺骨的寒意瞬间顺着指尖蔓延至全身,可他全然不顾,当即徒手俯身清理淤积的煤泥。每一捧、每一铲的动作里,都透着他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身边的同事见他冻得嘴唇发紫,多次想上前替换,都被他坚决摆手拒绝。他顾不上休息,喝几口热水暖暖身,便又立刻埋头投入战斗。在他的带领下,班组职工干劲倍增,经过48个小时的连续鏖战,终于圆满完成了抢修任务,让生产重新恢复运转。
这样的担当与奉献,在赵冬冬的职业生涯里早已是常态。多年来,他经常早上班、晚下班,节假日极少休息,矿区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足迹。特别是在雨雪季节,设备受天气影响易出故障,突击抢修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一个月就会遇上好几次,一干就是两三天连轴转。忙碌起来,他顾不上好好吃一顿饭,饿了就泡一包方便面充饥;困了,就在设备旁打个盹儿,只要机器一响、有任务召唤,他立刻就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地默默坚守,赵冬冬用最朴实的行动,把“以矿为家”四个字刻进了工作的点点滴滴。
保障生产的“急先锋”
在元宝山露天矿,纷扬大雪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对矿区运输主通道构成严峻考验的“紧急信号”。每当这时,赵冬冬总是第一时间冲锋在前,奋战在抗风雪、通梗阻的第一线。
2024年11月6日,一场大雪突袭矿区。短短几个小时,矿区道路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通行受阻。选煤厂作为销售“龙头”单位,每一天的销量直接关系到全年产销任务的成败。“雪情就是命令”,选煤厂立即启动雪天生产应急预案,誓要守住原煤外运通道,而这份重担又一次交到了赵冬冬的手中。
摆在面前棘手的难题依旧是溜槽堵塞,人工清理溜槽具有较高安全风险且劳动强度大,更要耗费极大体力,赵冬冬主动承担此项任务,毫无怨言。不出所料,201溜槽果然出现堵塞情况。该溜槽因长度较长、深度较大且存在转角,作业空间受限,人员需采取半悬吊方式作业,加上煤泥在转角处粘结,进一步增加了清理难度。但他没有退缩,凭借专业技能与顽强作风,通过铲、撬结合的方式逐步清理煤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连续作业,成功将溜槽内的煤泥彻底清除,保障了生产流程的顺畅。
可这远不是终点,风雪未停,难题也未断。随后的两天,205溜槽、901溜槽先后被煤泥堵得严严实实。赵冬冬带领团队,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顶着刺骨的寒风,像不知疲倦的战士般连轴转。两天两夜地奋战,终于将11座顽固的“堡垒”一一打通。当煤炭重新在运输大动脉上顺畅流转,这条在风雪中抢出来的通路,成了完成全年产销任务最坚实的保障。
破解难题的“智多星”
赵冬冬不仅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更是锐意进取的技术创新者。他深知,在矿山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创新是驱动效率跃升的核心引擎,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胶带机溢料保护始终是选煤厂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无疑增加了需频繁奔波处理的运转司机的劳动强度,赵冬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破解此难题,他扎根生产现场,跟工人师傅们唠经验、问难题,反复琢磨解决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门窗开关功能上找到了灵感,提出在机头溜槽侧面装一道能自然下坠小门,再配上行程开关,当溜槽内物料堆满时,顶开小门,行程开关就会立刻响应,触发停机,从根本上化解了溢料难题。
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赵冬冬与职工吴爱民并肩攻关,历经3个多月的反复实验、推翻重来与优化迭代,最终成功研制出成本仅160元的“胶带防堵器”。这项“土发明”不仅彻底解决了溜槽溢料的顽疾,单台成本较同类名牌产品降低8000余元。目前,这一成果已在各机台全面推广应用,为选煤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3年来,赵冬冬共参与技改项目85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65条,为选煤厂节约成本超160万元。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他以汗水为墨、以赤诚为笔,在煤海深处书写的责任与担当,每一笔都闪耀着奋斗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