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锅记
2025年08月26日
字数:1686
版次:04
母亲家里有一口用了几十年的陶瓷锅,是多年前父亲出差到江西景德镇购回的特种陶瓷锅。它外表笨重,却不易粘锅、容易清洗,还十分结实耐用。
今年年初,这口锅终于熬不过超长待机的岁月,宣告退役。锅身裂了一条小缝,只能换口新锅。将老锅从灶台上撤下时,它好像提前做好了准备,一着地,那条小缝便蔓延开来,最终碎成四五瓣。任何一样器物,陪伴的时间久了,都会让人产生感情。母亲对此颇为不舍,把裂成碎片的老锅搁在楼前空地上,打算用来种太阳花。周末,我经过那片空地去倒厨余垃圾,又瞥见了老锅的残躯,不禁蹲下细细端详。老锅的纹路像河蚌外壳,一圈圈荡开,说不清是岁月刻下的皱纹,还是烟火熏染的使用痕迹。那口锅被扔在空地少说也有一个多月,锅面却依然透着锃亮,只有锅底和锅把手处染上了斑斑油渍与锈迹。我心想,怪不得母亲这般不舍。父亲走了,陪伴多年的老锅也熬不过岁月的消磨,跟着“离开”了,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过了一段时间,我借着给母亲买新锅的由头,投入到对各种锅的研究中,一步步成了曾经颇为不齿的“器物派”。从前看小红书,系着围裙的主妇摆得满满一屋子各式锅具和瓷器,我满是不解。现在回想起来,居然有了一丝羡慕。痴迷于锅,或许也是有迹可循的。自从我把部分闲暇时间用在钻研厨艺后,转变就在一点点发生。所谓“差生文具多”,厨艺不咋地的人,总寄希望于器具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或者找个“君子善假于物也”的理由。现在,手机视频中锅出现的频率,屡屡以黑马之姿冲到视线前排。就着一口闪闪发亮的锅,配上硅胶锅铲,各色精选食材在锅里进进出出,最后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在屏幕暖光灯下散发出诱人的光泽。我当然知道,大数据背后是消费主义的陷阱——毕竟哪个普通人家做一顿饭,会换四五口锅轮番上阵?最后光洗锅就得把人累够呛。这一轮轮推送,不就是想借锅诱人消费嘛。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曾妄想着单凭一口锅称霸厨房的我,终于在几个月内连连“破功”,各种类型的锅排着队进了家门。
想要做出一份带微黄锅巴的正宗煲仔饭,非一口砂锅不可。我家冰箱里还有年前老友从江南寄来的腊肉和腊肠,米桶里有上好的稻花香一号大米,菜市场有刚上市的甜豌豆,再买几颗香菇切片,淋上调好的酱汁,最后撒一把小香葱,不就是一锅热气腾腾的煲仔饭嘛。想象一下,将橄榄油沿着砂锅边淋一圈,“滋啦滋啦”的锅巴结壳声响起,是不是分外美好?的确,在某个入睡前的深夜,我脑子里来来回回都是做煲仔饭的画面。再也忍受不了家里没有这样一口锅,于是,在最容易“激情消费”的深夜,我下单了一口砂锅。它带着漂亮的和风花纹,刚好适合三人食用。砂锅到货那天,我给自己做了一份煲仔饭。果然没让人失望,砂锅、大米、腊肉、腊肠、甜豌豆、玉米粒、香菇片、小油菜和调料汁水配合得刚刚好。甚至砂锅底的微黄锅巴,都和我脑海中模拟的一模一样。不顾血糖可能爆表,醉心吃完腊肠煲仔饭后,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一刻只想对自己说:“多谢款待。”
一头扎进锅的世界,才知道这里的门道有多深,更确切地说,是完全摸不清深浅。单说炒锅这一项,就有无数选项:材质、锅型、轻重、锻造工艺、是否粘锅……只买一口锅,总觉得亏了。再比如砂锅,是煲汤用的,还是煲饭用的?烹饪方式不同,选锅的方向也完全不同。
最近,我又入了珐琅锅的坑。起初是被它的颜值迷住:乳白、淡粉、大红、明黄、碧绿、深蓝、暗紫,锅体形状也多样,圆形、椭圆形、南瓜形、苹果形、花朵形……放在灶头,简直让人眼前一亮,连料理食材时都忍不住哼起小调。珐琅锅适合做炖煮类菜式,只要有水分充足的蔬菜打底,甚至不用额外加水,在厚重的珐琅锅盖与锅身的包裹下,水汽被牢牢锁在锅内循环,调至小火,就能事半功倍。七八片生菜、半个切滚刀块的土豆、几块炸成菱形的油豆腐、一把粉条,上头盖三两片扣肉、放四五颗肉丸,再浇一勺排骨汤或鸡汤,小火,盖锅盖。五分钟后关火。这样焖出的生菜色泽不变,油亮十足,水分也保持得刚刚好,尚有几分脆嫩的口感,而扣肉香、丸子香与汤汁的味道相互交融。吃完美味的一餐,洗完漂亮的锅碗,我盯着已塞得满满当当的储藏柜,有点发愁:不知接下来又会种草哪一只锅呢?
今年年初,这口锅终于熬不过超长待机的岁月,宣告退役。锅身裂了一条小缝,只能换口新锅。将老锅从灶台上撤下时,它好像提前做好了准备,一着地,那条小缝便蔓延开来,最终碎成四五瓣。任何一样器物,陪伴的时间久了,都会让人产生感情。母亲对此颇为不舍,把裂成碎片的老锅搁在楼前空地上,打算用来种太阳花。周末,我经过那片空地去倒厨余垃圾,又瞥见了老锅的残躯,不禁蹲下细细端详。老锅的纹路像河蚌外壳,一圈圈荡开,说不清是岁月刻下的皱纹,还是烟火熏染的使用痕迹。那口锅被扔在空地少说也有一个多月,锅面却依然透着锃亮,只有锅底和锅把手处染上了斑斑油渍与锈迹。我心想,怪不得母亲这般不舍。父亲走了,陪伴多年的老锅也熬不过岁月的消磨,跟着“离开”了,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过了一段时间,我借着给母亲买新锅的由头,投入到对各种锅的研究中,一步步成了曾经颇为不齿的“器物派”。从前看小红书,系着围裙的主妇摆得满满一屋子各式锅具和瓷器,我满是不解。现在回想起来,居然有了一丝羡慕。痴迷于锅,或许也是有迹可循的。自从我把部分闲暇时间用在钻研厨艺后,转变就在一点点发生。所谓“差生文具多”,厨艺不咋地的人,总寄希望于器具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或者找个“君子善假于物也”的理由。现在,手机视频中锅出现的频率,屡屡以黑马之姿冲到视线前排。就着一口闪闪发亮的锅,配上硅胶锅铲,各色精选食材在锅里进进出出,最后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在屏幕暖光灯下散发出诱人的光泽。我当然知道,大数据背后是消费主义的陷阱——毕竟哪个普通人家做一顿饭,会换四五口锅轮番上阵?最后光洗锅就得把人累够呛。这一轮轮推送,不就是想借锅诱人消费嘛。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曾妄想着单凭一口锅称霸厨房的我,终于在几个月内连连“破功”,各种类型的锅排着队进了家门。
想要做出一份带微黄锅巴的正宗煲仔饭,非一口砂锅不可。我家冰箱里还有年前老友从江南寄来的腊肉和腊肠,米桶里有上好的稻花香一号大米,菜市场有刚上市的甜豌豆,再买几颗香菇切片,淋上调好的酱汁,最后撒一把小香葱,不就是一锅热气腾腾的煲仔饭嘛。想象一下,将橄榄油沿着砂锅边淋一圈,“滋啦滋啦”的锅巴结壳声响起,是不是分外美好?的确,在某个入睡前的深夜,我脑子里来来回回都是做煲仔饭的画面。再也忍受不了家里没有这样一口锅,于是,在最容易“激情消费”的深夜,我下单了一口砂锅。它带着漂亮的和风花纹,刚好适合三人食用。砂锅到货那天,我给自己做了一份煲仔饭。果然没让人失望,砂锅、大米、腊肉、腊肠、甜豌豆、玉米粒、香菇片、小油菜和调料汁水配合得刚刚好。甚至砂锅底的微黄锅巴,都和我脑海中模拟的一模一样。不顾血糖可能爆表,醉心吃完腊肠煲仔饭后,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一刻只想对自己说:“多谢款待。”
一头扎进锅的世界,才知道这里的门道有多深,更确切地说,是完全摸不清深浅。单说炒锅这一项,就有无数选项:材质、锅型、轻重、锻造工艺、是否粘锅……只买一口锅,总觉得亏了。再比如砂锅,是煲汤用的,还是煲饭用的?烹饪方式不同,选锅的方向也完全不同。
最近,我又入了珐琅锅的坑。起初是被它的颜值迷住:乳白、淡粉、大红、明黄、碧绿、深蓝、暗紫,锅体形状也多样,圆形、椭圆形、南瓜形、苹果形、花朵形……放在灶头,简直让人眼前一亮,连料理食材时都忍不住哼起小调。珐琅锅适合做炖煮类菜式,只要有水分充足的蔬菜打底,甚至不用额外加水,在厚重的珐琅锅盖与锅身的包裹下,水汽被牢牢锁在锅内循环,调至小火,就能事半功倍。七八片生菜、半个切滚刀块的土豆、几块炸成菱形的油豆腐、一把粉条,上头盖三两片扣肉、放四五颗肉丸,再浇一勺排骨汤或鸡汤,小火,盖锅盖。五分钟后关火。这样焖出的生菜色泽不变,油亮十足,水分也保持得刚刚好,尚有几分脆嫩的口感,而扣肉香、丸子香与汤汁的味道相互交融。吃完美味的一餐,洗完漂亮的锅碗,我盯着已塞得满满当当的储藏柜,有点发愁:不知接下来又会种草哪一只锅呢?
(作者单位:国电电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