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拨面半生乡愁
2025年08月26日
字数:1235
版次:04
收到敖汉旗老乡寄来的荞麦面,那绿莹莹的面袋上还沾着几粒土渣,像刚从故乡的地里刨出来。蹲在门口抠开袋口,清苦醇厚的荞麦香“嗖”地窜进鼻腔,那股熟悉的味道拽着我,一下子回到四十年前的坡地。
那时候,敖汉的风比刀子烈。春天刚撒下的种子,一阵黄风过就滚出半里地,爹戴顶破草帽蹲在地里捡,冻红的手指捏着种子,嘴里念叨:“这风是要把人往绝路上逼。”夏天河沟裂成碎块,玉米叶子卷得像晒干的鞭炮,乡亲们背着磨破的水桶往地里跑,水浇下去没一会儿就没了影。只有荞麦,在石头缝里、地埂边上,凭着丁点土就能冒出绿芽,立秋一场雨就疯长,两个月便沉甸甸地低下头——爹总说:“荞麦是敖汉人的救命粮,性子跟咱这儿的人一个样。”
荞麦金贵,一亩地收三百斤,磨成面就一小布袋。全家一年到头,就盼着三顿正经的拨面。收完荞麦那顿最隆重,妈妈擦净手面袋倒出半碗面,掺点榆皮面增加筋道。炕桌上摆着咸菜坛子、麻油瓶,我和妹妹扒着炕沿等。油锅里葱花一响,香味飘满院,连齐奶奶都拄着拐杖探出头:“老赵家吃拨面啊?”粗瓷碗里的面冒着热气,我烫得直哈气也舍不得停,最后把碗底舔得发亮。
生日那碗面最记忆犹新。妈妈从粮本里匀出几两面,早上灶台上摆着卧荷包蛋的热面,油花亮闪闪的。妹妹抢鸡蛋时,妈妈笑着拍她的手:“让哥哥先吃。”我知道,那鸡蛋是妈妈夜里揣在怀里焐着的,怕天冷冻坏了。蛋滑进嘴,香得能忘了日子的苦。
后来进矿,吃过南方的阳春面、城里的拉面,总觉得不对味。有回在平庄见“敖汉拨面馆”的牌子,腿像被拽着似地进去。年轻媳妇说自己是敖汉人,可机器压的面直挺挺的,少了手工的韧劲。即便如此,我还是吃得满头大汗——那碗里飘着家乡的影子。
今儿老婆下厨做拨面,她学了好几回才摸透门道,温水和面,醒够时辰,左手按面,右手握刀“咚咚”往锅里拨。三棱形的面条在水里打转,蒸汽里混着荞香和葱花味,恍惚间,妈妈正笑眯眯地往我碗里添面。
白瓷碗里卧着两个荷包蛋,撒把葱花。我呼噜呼噜吃着,额头冒汗,心里踏实。这面里有敖汉的风,坡上的雨,还有妈妈手心的温度,一口口把乡愁咽进肚里。
如今不少地方都有“敖汉拨面馆”,连北京胡同里都有。老辈人说,好拨面得用双井牛力皋村的井水,甜丝丝的,煮面不用调料都带清甜味。那口老井还在,井口石头被绳子磨出深槽,井水清得照见人影,像故乡在我心里的模样。
过去,拨面手艺好的姑娘媒人踏破门槛;如今年轻人学这手艺,开连锁店把面卖到各地。面还是那碗面,从粗瓷碗到玻璃窗,不变的是那股韧劲儿。
喝完最后一口汤,我对老婆说:“明儿还擀,多放葱花。”她笑我馋,其实我想借着这面,再回味敖汉的黄土、老井,还有妈妈站在灶台前的样子。等儿子放假,带他回老家,蹲在拨面馆门口看师傅“咚咚”拨面,告诉他:“这面里有咱的根,再远也不能忘。”
一碗拨面,哪只是吃食?它盛着半生的乡愁,装着敖汉人的日子。清苦里的甜,韧劲里的刚,早跟家乡的水土一起,刻进了骨头里。闻见荞香味,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要往哪儿去——那是故乡的方向,是心灵的归宿。
那时候,敖汉的风比刀子烈。春天刚撒下的种子,一阵黄风过就滚出半里地,爹戴顶破草帽蹲在地里捡,冻红的手指捏着种子,嘴里念叨:“这风是要把人往绝路上逼。”夏天河沟裂成碎块,玉米叶子卷得像晒干的鞭炮,乡亲们背着磨破的水桶往地里跑,水浇下去没一会儿就没了影。只有荞麦,在石头缝里、地埂边上,凭着丁点土就能冒出绿芽,立秋一场雨就疯长,两个月便沉甸甸地低下头——爹总说:“荞麦是敖汉人的救命粮,性子跟咱这儿的人一个样。”
荞麦金贵,一亩地收三百斤,磨成面就一小布袋。全家一年到头,就盼着三顿正经的拨面。收完荞麦那顿最隆重,妈妈擦净手面袋倒出半碗面,掺点榆皮面增加筋道。炕桌上摆着咸菜坛子、麻油瓶,我和妹妹扒着炕沿等。油锅里葱花一响,香味飘满院,连齐奶奶都拄着拐杖探出头:“老赵家吃拨面啊?”粗瓷碗里的面冒着热气,我烫得直哈气也舍不得停,最后把碗底舔得发亮。
生日那碗面最记忆犹新。妈妈从粮本里匀出几两面,早上灶台上摆着卧荷包蛋的热面,油花亮闪闪的。妹妹抢鸡蛋时,妈妈笑着拍她的手:“让哥哥先吃。”我知道,那鸡蛋是妈妈夜里揣在怀里焐着的,怕天冷冻坏了。蛋滑进嘴,香得能忘了日子的苦。
后来进矿,吃过南方的阳春面、城里的拉面,总觉得不对味。有回在平庄见“敖汉拨面馆”的牌子,腿像被拽着似地进去。年轻媳妇说自己是敖汉人,可机器压的面直挺挺的,少了手工的韧劲。即便如此,我还是吃得满头大汗——那碗里飘着家乡的影子。
今儿老婆下厨做拨面,她学了好几回才摸透门道,温水和面,醒够时辰,左手按面,右手握刀“咚咚”往锅里拨。三棱形的面条在水里打转,蒸汽里混着荞香和葱花味,恍惚间,妈妈正笑眯眯地往我碗里添面。
白瓷碗里卧着两个荷包蛋,撒把葱花。我呼噜呼噜吃着,额头冒汗,心里踏实。这面里有敖汉的风,坡上的雨,还有妈妈手心的温度,一口口把乡愁咽进肚里。
如今不少地方都有“敖汉拨面馆”,连北京胡同里都有。老辈人说,好拨面得用双井牛力皋村的井水,甜丝丝的,煮面不用调料都带清甜味。那口老井还在,井口石头被绳子磨出深槽,井水清得照见人影,像故乡在我心里的模样。
过去,拨面手艺好的姑娘媒人踏破门槛;如今年轻人学这手艺,开连锁店把面卖到各地。面还是那碗面,从粗瓷碗到玻璃窗,不变的是那股韧劲儿。
喝完最后一口汤,我对老婆说:“明儿还擀,多放葱花。”她笑我馋,其实我想借着这面,再回味敖汉的黄土、老井,还有妈妈站在灶台前的样子。等儿子放假,带他回老家,蹲在拨面馆门口看师傅“咚咚”拨面,告诉他:“这面里有咱的根,再远也不能忘。”
一碗拨面,哪只是吃食?它盛着半生的乡愁,装着敖汉人的日子。清苦里的甜,韧劲里的刚,早跟家乡的水土一起,刻进了骨头里。闻见荞香味,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要往哪儿去——那是故乡的方向,是心灵的归宿。
(作者单位:平庄煤业锡林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