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上“绿动力”
2025年08月22日
字数:3003
版次:02
渤海湾的风裹着咸湿气息掠过成片白风车,叶片在蓝天下划出流畅弧线;盐池之上,连片光伏板在阳光下铺展,像片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这里是龙源电力天津公司的新能源基地,每年输送的绿色电力,相当于让数十万吨标准煤安稳躺在煤场,让天空少承数十万吨二氧化碳的重量——这一切,都是龙源人用实干与坚守,在渤海之滨写下的绿色篇章。
攻坚:把硬骨头啃出甜滋味
7月的周末,龙源天津公司工程部主任丁佳楠仍在海晶项目现场忙碌,这样的节奏对他来说早已是常态。第一次踏上这片盐池时,他被眼前的荒凉震住:盐碱化的土地寸草不生,偌大区域像被海水围起的孤岛。但现在,看着整齐的桩基、成规模的光伏组件,听着逆变器运转的嗡嗡声,他总觉得流过的所有汗水都值得。
项目刚启动时,最大难题是平衡盐业生产与新能源开发。公司负责人带着团队跟资源方反复磋商,从顶层设计调整布局,硬生生把“两纵”改成“三纵”,多出3万千瓦装机容量——既没让盐业减产,又让开发提质。盐雾腐蚀是海边项目的“拦路虎”,他们给支架穿“双重铠甲”:热镀锌材料加工快、供货足,镀铝镁锌材料质量统一、造价低,切割后还能自动修复锈蚀;光伏组件边框氧化膜厚度加到15微米,胶膜用EVA+POE结构,抗腐蚀能力实实在在提了一大截。
水上打桩时,管桩总像调皮孩子不肯“站正”。团队对打桩船锚泊、控制系统大刀阔斧改造,再把桩基坐标输进北斗系统,卫星和人工双重管控,误差死死锁在2厘米内,效率和安全都上了新台阶。2023年初天寒地冻,他们抢工期:趁周边项目停工多送预制桩进场,比计划早1个月打完所有桩。二季度高温酷暑,负责人挂帅签投产军令状,项目部人员驻场分片负责,白天顶烈日盯安全、抓质量,晚上开例会啃“硬骨头”,进度条跑得飞快。
为赶在6月底并网,升压站建设开启“倒排工期”:地面泥泞承载力不够就清淤换填;春节前抢完设备桩基缩短工序衔接;超高压施工经验少,就每天把任务分到人、试验流程逐条盯;设备生产滞后,果断换型号还派人去厂家“盯产”;电源不足,租来大功率发电机同步供电。6个月建成了升压站,和提前半年开工的项目同期投运。
这样的拼劲在每个项目都能看见:汉沽风电场线路跳闸,公司负责人带着职工从早10时干到次日6时,看线路恢复带电的消息,再累都值;在零下18摄氏度的寒冬,大苏庄风电项目用“各个击破法”给机械设备保暖,施工作业一点没耽误;负责小王庄项目投产送电的王长春为提速审批,在电网公司部门门口从早等到晚,27个联系人的电话打了无数遍,最终提前15天并网……
市场营销的仗也打得漂亮。2025年初煤炭政策收紧,绿电成了香饽饽。团队跑到渤化集团,指着生产线说:“出口产品得有绿色基因,绿电就是最好的通行证。”清泉似的绿电就此流进车间。为让没许可证的小王庄项目进交易,他们带着施工影像、风速数据找了主管部门十数次,终于拿下0.74亿千瓦时高价合约。更绝的是,煤电犯难时,他们凭着“绿电是能源安全诺亚方舟”的判断,以煤电“同价”锁定力神集团订单,把机遇牢牢抓在手里。
创新:让科技给绿色插上翅膀
智慧运营中心的大屏上,数千个数据点实时跳动,像给电站装了“神经中枢”。值班员宋佳琪指着闪烁信号说:“50公里外的3号风机轴承可能过热,风机班正在采数据分析。”这套“最强大脑”能提前预警,把故障掐灭在萌芽里。
项目指挥部里,公司副总经理桑晨亮拿着两块光伏组件对比:“你看,这是咱们和厂家联合开发的抗腐蚀组件,涂层经过上百次试验,寿命比普通玻璃组件高10%至15%。海边盐雾严重,封边工艺和防腐技术是实打实的‘护身符’,还拿了国家专利。”市场营销部副主任郭建琦接过话茬:“‘功率预测系统和电力交易智能分析系统’更神,去年靠精准电量预测,绿电效益增收率超20%,就像下棋,我们总能比市场快一步。”
5年前,马棚口风电场还处于“救火”状态:单日最多有13台风机出故障,检修人员跑断腿也忙不过来。现任维保中心主任戴维义当时就提出:“得给风机做‘加强CT’,让它不舒服了能喊出声。”2022年“百日劳动竞赛”成了转折点:小风期大家不歇着,30个检修工分组攻坚,把“PLC急停故障”“齿轮箱油温超限”等十大高频故障拉成清单,拿仪器在风电场奋战了4个月。他们给齿轮箱换了散热好的新型号,温控阀改成免维护的;散热器卡了飞絮,就定期清洗如同做“肺部检查”。3年下来,风机日均故障从10台降至1.7台,2024年还被评为“无故障风电场”。现在的运维靠“眼脑手脚”协同,数智化系统是“眼睛”,检修班组是“手脚”,工具齐全、响应迅速,再不会手忙脚乱被动应对了。
2025年7月,马棚口风电场全域电源点实现无人值守。这背后是职工技能从“全而浅”到“精而深”的蜕变:新职工培训像医院分科,风机班专攻风机检修维护,电气班聚焦箱变、线路,1年就能成“专科医生”。2023年入职的检修工刘泽钊以前在风电场上班,快递得等两天,理发也要跑到镇上;现在维保基地对面就是商业街,下班回家路也短,“幸福指数直线上升”。电气班长韩宇轩更骄傲:“以前厂家来人修设备,我们只能递工具;现在厂家还没到,我们已通过数据找到毛病了。”
领跑:从追着风跑,到领着风走
现任生产技术部主任杨航2010年刚入职时,公司马棚口一期风电场刚筹建。2017年10月,马棚口四期风电场全部并网发电。从这座14.6万千瓦的风电场“孤帆远行”,到如今4座集中式风电场、1座光伏电站,与轨道、天钢、高速沿线的分布式光伏“并肩成阵”,86.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恰似一串闪亮勋章。杨航每次途经自己参建的项目,总会笑着多望几眼:“就像瞅着自家孩子慢慢长大。”
在渤海湾潮起潮落间,龙源天津公司在低碳转型浪潮中争当领航者,让绿色能源的故事在津沽大地上愈发鲜活。
2025年,在前期开发的棋盘上,公司落子精准,与三一集团、远景能源等行业翘楚握手言欢,在宁河、宝坻、西青勾勒蓝图,股权收购、项目并购的组合拳打得漂亮,只为把更多优质新能源项目揽入怀中。
工程建设的战场上,他们攻坚有力。“两个强化”“四个建强”“两个创新”的管理体系是定盘星,安全与质量的红线守得牢牢的。倒排工期像紧发条,挂图作战如擂战鼓,趁施工黄金期大干快上,就为让大苏庄二期、轨道四期、双创园等项目年内顺利并网,让清洁电力早日奔涌向前。
“十五五”的沙盘前,龙源天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邓晓光指向南港的目光满是憧憬:“这里要建海上光伏,让每寸土地都晒足太阳、发足电光。”未来5年装机容量翻番、打造百万千瓦级示范基地的目标,已在他眼中铺就了清晰路径。
2025年新入职的4位大学生提起现在的工作眼里有光:“前辈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要把可能做到极致。”
这份底气藏在细节里:设备可利用率超99%,大部件能多用2至3年;故障响应2小时内必达现场,90%的输变电故障24小时内搞定,最快12小时清零;数字化平台攒下的千万条数据像位“预言家”,90%的潜在故障都能提前识破。3个中电联5A级优胜风电场的奖牌熠熠生辉,全国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滨海新区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是职工们用汗水擦亮的名片。
马棚口风电场的控制室虽关了灯,人与设备的“对话”却更密了。调控中心的年轻人爱在午休时点开监控,看自己调试的风机转得多稳;戴维义的办公室里,图纸换成了智能平板,他对着数据流自言自语,像跟老伙计聊天。从最初的追风者,到如今的领跑者,龙源天津公司在渤海湾写下的绿色故事,还在继续。
就像邓晓光说的:“我们建的不只是电站,是给子孙后代的蓝天。”这支绿色劲旅正朝着“双碳”目标大步迈进,身后的风车转得更欢,光伏板亮得更艳——渤海湾的风里,满是希望的味道。
攻坚:把硬骨头啃出甜滋味
7月的周末,龙源天津公司工程部主任丁佳楠仍在海晶项目现场忙碌,这样的节奏对他来说早已是常态。第一次踏上这片盐池时,他被眼前的荒凉震住:盐碱化的土地寸草不生,偌大区域像被海水围起的孤岛。但现在,看着整齐的桩基、成规模的光伏组件,听着逆变器运转的嗡嗡声,他总觉得流过的所有汗水都值得。
项目刚启动时,最大难题是平衡盐业生产与新能源开发。公司负责人带着团队跟资源方反复磋商,从顶层设计调整布局,硬生生把“两纵”改成“三纵”,多出3万千瓦装机容量——既没让盐业减产,又让开发提质。盐雾腐蚀是海边项目的“拦路虎”,他们给支架穿“双重铠甲”:热镀锌材料加工快、供货足,镀铝镁锌材料质量统一、造价低,切割后还能自动修复锈蚀;光伏组件边框氧化膜厚度加到15微米,胶膜用EVA+POE结构,抗腐蚀能力实实在在提了一大截。
水上打桩时,管桩总像调皮孩子不肯“站正”。团队对打桩船锚泊、控制系统大刀阔斧改造,再把桩基坐标输进北斗系统,卫星和人工双重管控,误差死死锁在2厘米内,效率和安全都上了新台阶。2023年初天寒地冻,他们抢工期:趁周边项目停工多送预制桩进场,比计划早1个月打完所有桩。二季度高温酷暑,负责人挂帅签投产军令状,项目部人员驻场分片负责,白天顶烈日盯安全、抓质量,晚上开例会啃“硬骨头”,进度条跑得飞快。
为赶在6月底并网,升压站建设开启“倒排工期”:地面泥泞承载力不够就清淤换填;春节前抢完设备桩基缩短工序衔接;超高压施工经验少,就每天把任务分到人、试验流程逐条盯;设备生产滞后,果断换型号还派人去厂家“盯产”;电源不足,租来大功率发电机同步供电。6个月建成了升压站,和提前半年开工的项目同期投运。
这样的拼劲在每个项目都能看见:汉沽风电场线路跳闸,公司负责人带着职工从早10时干到次日6时,看线路恢复带电的消息,再累都值;在零下18摄氏度的寒冬,大苏庄风电项目用“各个击破法”给机械设备保暖,施工作业一点没耽误;负责小王庄项目投产送电的王长春为提速审批,在电网公司部门门口从早等到晚,27个联系人的电话打了无数遍,最终提前15天并网……
市场营销的仗也打得漂亮。2025年初煤炭政策收紧,绿电成了香饽饽。团队跑到渤化集团,指着生产线说:“出口产品得有绿色基因,绿电就是最好的通行证。”清泉似的绿电就此流进车间。为让没许可证的小王庄项目进交易,他们带着施工影像、风速数据找了主管部门十数次,终于拿下0.74亿千瓦时高价合约。更绝的是,煤电犯难时,他们凭着“绿电是能源安全诺亚方舟”的判断,以煤电“同价”锁定力神集团订单,把机遇牢牢抓在手里。
创新:让科技给绿色插上翅膀
智慧运营中心的大屏上,数千个数据点实时跳动,像给电站装了“神经中枢”。值班员宋佳琪指着闪烁信号说:“50公里外的3号风机轴承可能过热,风机班正在采数据分析。”这套“最强大脑”能提前预警,把故障掐灭在萌芽里。
项目指挥部里,公司副总经理桑晨亮拿着两块光伏组件对比:“你看,这是咱们和厂家联合开发的抗腐蚀组件,涂层经过上百次试验,寿命比普通玻璃组件高10%至15%。海边盐雾严重,封边工艺和防腐技术是实打实的‘护身符’,还拿了国家专利。”市场营销部副主任郭建琦接过话茬:“‘功率预测系统和电力交易智能分析系统’更神,去年靠精准电量预测,绿电效益增收率超20%,就像下棋,我们总能比市场快一步。”
5年前,马棚口风电场还处于“救火”状态:单日最多有13台风机出故障,检修人员跑断腿也忙不过来。现任维保中心主任戴维义当时就提出:“得给风机做‘加强CT’,让它不舒服了能喊出声。”2022年“百日劳动竞赛”成了转折点:小风期大家不歇着,30个检修工分组攻坚,把“PLC急停故障”“齿轮箱油温超限”等十大高频故障拉成清单,拿仪器在风电场奋战了4个月。他们给齿轮箱换了散热好的新型号,温控阀改成免维护的;散热器卡了飞絮,就定期清洗如同做“肺部检查”。3年下来,风机日均故障从10台降至1.7台,2024年还被评为“无故障风电场”。现在的运维靠“眼脑手脚”协同,数智化系统是“眼睛”,检修班组是“手脚”,工具齐全、响应迅速,再不会手忙脚乱被动应对了。
2025年7月,马棚口风电场全域电源点实现无人值守。这背后是职工技能从“全而浅”到“精而深”的蜕变:新职工培训像医院分科,风机班专攻风机检修维护,电气班聚焦箱变、线路,1年就能成“专科医生”。2023年入职的检修工刘泽钊以前在风电场上班,快递得等两天,理发也要跑到镇上;现在维保基地对面就是商业街,下班回家路也短,“幸福指数直线上升”。电气班长韩宇轩更骄傲:“以前厂家来人修设备,我们只能递工具;现在厂家还没到,我们已通过数据找到毛病了。”
领跑:从追着风跑,到领着风走
现任生产技术部主任杨航2010年刚入职时,公司马棚口一期风电场刚筹建。2017年10月,马棚口四期风电场全部并网发电。从这座14.6万千瓦的风电场“孤帆远行”,到如今4座集中式风电场、1座光伏电站,与轨道、天钢、高速沿线的分布式光伏“并肩成阵”,86.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恰似一串闪亮勋章。杨航每次途经自己参建的项目,总会笑着多望几眼:“就像瞅着自家孩子慢慢长大。”
在渤海湾潮起潮落间,龙源天津公司在低碳转型浪潮中争当领航者,让绿色能源的故事在津沽大地上愈发鲜活。
2025年,在前期开发的棋盘上,公司落子精准,与三一集团、远景能源等行业翘楚握手言欢,在宁河、宝坻、西青勾勒蓝图,股权收购、项目并购的组合拳打得漂亮,只为把更多优质新能源项目揽入怀中。
工程建设的战场上,他们攻坚有力。“两个强化”“四个建强”“两个创新”的管理体系是定盘星,安全与质量的红线守得牢牢的。倒排工期像紧发条,挂图作战如擂战鼓,趁施工黄金期大干快上,就为让大苏庄二期、轨道四期、双创园等项目年内顺利并网,让清洁电力早日奔涌向前。
“十五五”的沙盘前,龙源天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邓晓光指向南港的目光满是憧憬:“这里要建海上光伏,让每寸土地都晒足太阳、发足电光。”未来5年装机容量翻番、打造百万千瓦级示范基地的目标,已在他眼中铺就了清晰路径。
2025年新入职的4位大学生提起现在的工作眼里有光:“前辈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要把可能做到极致。”
这份底气藏在细节里:设备可利用率超99%,大部件能多用2至3年;故障响应2小时内必达现场,90%的输变电故障24小时内搞定,最快12小时清零;数字化平台攒下的千万条数据像位“预言家”,90%的潜在故障都能提前识破。3个中电联5A级优胜风电场的奖牌熠熠生辉,全国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滨海新区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是职工们用汗水擦亮的名片。
马棚口风电场的控制室虽关了灯,人与设备的“对话”却更密了。调控中心的年轻人爱在午休时点开监控,看自己调试的风机转得多稳;戴维义的办公室里,图纸换成了智能平板,他对着数据流自言自语,像跟老伙计聊天。从最初的追风者,到如今的领跑者,龙源天津公司在渤海湾写下的绿色故事,还在继续。
就像邓晓光说的:“我们建的不只是电站,是给子孙后代的蓝天。”这支绿色劲旅正朝着“双碳”目标大步迈进,身后的风车转得更欢,光伏板亮得更艳——渤海湾的风里,满是希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