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集团“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先进个人、包头化工烯烃中心聚丙烯装置设备主管闫晓东:
钢铁丛林中的“创新工匠”
本报特约记者 张晓刚 通讯员 蔺之伟
2025年08月22日
字数:2155
版次:02
  17年来,他一直奋斗在煤化工生产一线,轰鸣的巨型机械和炙热的造粒楼是他的“战场”,而在高温轰鸣处探索新技术、优化工艺流程,则是他多年来的工作常态。作为在聚丙烯装置摸爬滚打十多年的80后青年技术骨干,闫晓东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攻坚克难,诠释着“实干”二字的深刻内涵,以工匠之心雕琢细节,以担当之勇破解难题,用一件件扎实的业绩,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诗篇。

  扎根一线勇挑重担

  作为包头化工培养的专业设备人员,闫晓东从2008年进入包头化工烯烃中心工作开始,就承担起了攻坚克难的重任。“当时公司火热的建设场面感染了我,看着煤化工人不分昼夜奋战在一线的画面,总有一股力量在驱使着我和他们一同担负起建设我国煤化工事业的使命。”刚入职时,同事们的奋斗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2010年聚丙烯装置调试初期,受现场环境、设计方式等因素影响,挤压造粒机的调试效果一直不佳,设备状态不稳定,无法满足工艺要求,价值上亿元的设备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这个问题成了聚丙烯装置能否成功试车按时开工的第一道坎。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闫晓东在深感压力巨大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虽然先进的设备可以引进,但关键技术却是买不来的,必须要靠自己的力量研究出一套适合公司聚丙烯装置运行的操作方法。
  面对重任,闫晓东将全部热情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查阅、翻译大量相关资料,并全程跟踪、落实、检查、确认装置设备在调试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和生产试验时的每一个环节。经过半个月的日夜调试与攻关,他和团队伙伴顺利完成挤压造粒机的带物料试车工作,并于2010年8月5日成功打通聚丙烯装置全流程,顺利产出合格的聚丙烯粒料。
  此后,闫晓东还组织参加多次聚丙烯装置大检修工作,在2016年装置停工大修中,发现并消除了增速箱输入齿轮损坏、从动轴磨损等重大设备缺陷,圆满完成了大检修任务。

  踏实肯干攻坚克难

  包头化工聚丙烯装置挤压造粒机为德国产CWPZSK350型双螺杆挤压机,系统为PLC系统,可靠性高且抗干扰能力强。但在实际应用中,闫晓东却发现该控制系统没有充分考虑切粒机及后续系统停车与主电机之间的联锁,一旦切粒机及后续系统停车造成主电机进料器停运,主电机没能及时停车,容易使切粒机切粒室积料,造成缠刀。
  为确保挤压造粒机长周期稳定运行,减少不安全、不稳定因素,闫晓东与装置其他技术人员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走访调研了国内同类设备的运行情况,最后从硬件装备改造和软件程序开发入手,优化了控制系统和部分机组联锁,有效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避免了缠刀等事故的发生。
  “一个人只要不甘于平庸,就可能在勇于进取的奋斗中奏响人生壮丽的乐章,在自己的岗位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回忆起奋斗过的往事,闫晓东这样说道。
  在负责设备管理的十多年中,优化各种设备的开车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已成为闫晓东工作的重心。2020年年中,聚丙烯装置挤压造粒机连续多次因振动筛网破裂而导致停车。在对振动筛运行情况进行48小时的连续观察后,闫晓东最终发现是由于从干燥器进入振动筛的粒料总是偏流向筛网的一侧,导致筛网受力不均匀而破裂。原因找到后,闫晓东与其他技术人员经过了多番讨论后制作出振动筛外设分布器,前后又经过了3次改良。改造后的挤压机连续运行6个月未因同类原因而停车,效果显著。

  敬业奉献勇攀高峰

  十多年来,闫晓东实现了从探索者到领跑者的转变,以信念坚守初心,用奋斗诠释使命,谱写了一曲废寝忘食、扎根一线的守业之歌,凭着毅力和拼搏向自己的人生高峰发起挑战。
  “检修就是跟时间赛跑,多抢出一分钟,生产就多一分主动。”这是闫晓东常挂在嘴边的话。
  今年6月13日12时,烈日炙烤着装置区。随着最后一个阀门的关闭,聚丙烯装置正式停车,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消缺检修攻坚战打响。检修团队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全部检修任务,为即将到来的生产旺季抢出宝贵时间。
  “这次我们要打破常规!”检修前的动员会上,闫晓东的声音坚定有力。他手中的任务清单上,反应器钝化和种子床升温这两个“老大难”问题被重点标红。传统的“4扣5分钟”蒸汽钝化法耗时过长,空床升温导致的干燥效率低下,一直制约着装置开工速度。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突破,每一步创新都得精准到秒,每一个参数都不能有丝毫偏差。
  作为检修方案的设计者,闫晓东连续奋战72小时,反复推演数据,最终拿出两套创新方案:将钝化工艺优化为“2扣30秒”的动态调整法,种子床升温采用“带床体升温+双重密封”的新策略。
  经过参检人员的共同努力,聚丙烯装置在开车时采用了闫晓东提出的两套创新方案,于6月15日10时顺利产出合格产品,比原计划提前2小时,创下单次开工时间缩短11.5小时的纪录。造粒楼里,闫晓东捧起第一把聚丙烯颗粒,在阳光下端详,看到成品的这一刻,感觉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46小时的连续奋战,11.5小时的效率提升,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团队对创新的执着追求。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闫晓东先后荣获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包头化工优秀职工、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殊荣。今年7月,他又被集团公司评为2025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先进个人。
  从反应器旁的日夜蹲守到创新方案的果敢推行,从安全隐患的细致排查到市场浪潮中的主动突围,闫晓东一步步成长为聚丙烯挤压造粒领域的技术人才,他在聚丙烯装置的方寸之间,写下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生动注脚,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拼搏进取的人生华章。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