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风机转动中的创新密码
—— 看龙源吉林公司高质量发展突围之路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2796
版次:01

本报记者  吴 薇 通讯员 张 鑫


  晨光微熹,长白山脉的轮廓在朝霞中渐渐清晰。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青山林场甄峰岭上,白色的风机叶片随着晨风缓缓转动,在湛蓝的天际划出优美弧线。
  8月1日早上8时,龙源吉林公司中东部设备维保中心甄峰风电场安全专责王聃刚结束早班会,便招呼同事:“今天必须完成剩余两台风机齿轮箱散热技改,迎峰度夏关键期,容不得半点闪失。”穿戴好安全防护装备,王聃刚带领职工迎着山风走向矗立在山脊的“大风车”,身影很快融入连绵的林海。
  这是龙源吉林公司日常工作的生动剪影。作为吉林省新能源领域主力军,今年以来,该公司锚定打造“大基地”、布局“新产业”、引领“强技术”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能源集团子分公司负责人研讨班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推进会精神,坚持“旗帜领航、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投身技术突围、产业转型与市场博弈的深刻变革,用实干书写新能源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答卷。

  精耕细作,让每台风机健康运转

  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同发牧场,龙源吉林公司西部设备维保中心同发风电场服役10多年的294台850千瓦歌美飒机组正迎风旋转。这些进口设备常年经受风沙侵蚀,设备老化,存在液压变桨系统空心轴磨损、风机低风速时频繁脱网等突出问题。“以前仅换变桨附件每年就得花100多万元。”生产技术部主任沈昆说道。
  今年,西部维保中心创新实施环控系统治理与变频器改造,完成19台机组基础顶升纠偏,攻克空心轴退出、2205故障等难题,不仅节省变桨附件更换费用约400万元,还减少故障37台次,降幅达6.76%,单台机组年发电量提升3万千瓦时。
  这正是龙源吉林公司“一场一策、一机一策”精准治理模式的鲜活实践。目前,该公司在运风电场共有7座。从白城草原到松辽平原,从长春近郊到延边山区,601台风机组成的绿色矩阵,正将无形的风转化为清洁电能。但随着设备运行年限增长,老化问题渐显。对此,该公司将风机设备管理列为重中之重,通过构建设备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检修周期动态调整与备件储备优化管理,确保关键时刻顶得上、发得出、稳得住。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预防性检修300余项,设备可用率达99.2%,故障导致的电量损失同比下降18%。
  针对共性技术难题,龙源吉林公司实行“揭榜挂帅”机制,今年共发布9项攻关课题,组建9支专项团队,实施“项目制+军令状”管理。
  地埋电缆如同风机的“神经脉络”,却常因中间接头老化短路或被地下石块磨破绝缘层引发故障,轻则停机、重则烧毁设备。为解决这一难题,公司成立电缆问题攻关小组,在兴隆山风电场开展电缆线路整治工作。
  作为攻关小组一员,西部设备维保中心技术专责王治国和同事们克服地埋电缆线路过长、路径标识不清晰等困难,科学优化地埋电缆故障处理步骤,用手机GPS坐标定位电缆中间接头,反复比对路径走向,精准完成开挖作业。他们还引入新型验电设备,准确掌握多条电缆中需停电的线路,既保证了施工人员安全,又将地埋电缆故障恢复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为完成年度电量指标筑牢了防线。
  这样的技术攻坚已成常态。龙源吉林公司生产数字化平台构建的“振动预警+技术监督”双维体系,通过全域部署的8个振动传感器与8类温度监测模块,实时采集参数并自动预警。“以前靠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现在就像给风机装了‘智能大脑’。”沈昆向记者展示着平台数据。
  据统计,该系统通过功率曲线智能分析,已筛查异常数据3000条,精准定位隐患210处,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37项,推动设备发电性能提升3%,关键部件预期寿命延长5%。这些技术上的精耕细作,正是为了让每一台风机都能健康稳定地运转,为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破局而立,构建新能源闭环生态

  电力市场化改革浪潮下,新能源赛道竞争日趋激烈,电网消纳能力有限成为行业发展瓶颈。对此,龙源电力加大战新产业培育力度,依托吉林省“绿电+消纳”政策,充分发挥集团一体化优势,创新“新能源+氢能”耦合模式,与化工公司首次深度合作,打造“电—氢—氨—储”示范体系,构建从风光发电到化工应用的“闭环生态”,开辟增长“第二曲线”,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是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的关键一招。”龙源吉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介绍。该项目化工部分位于长春市长春新区北湖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园,今年6月,公司成功取得75万千瓦新能源建设指标批复,项目主要分布在农安县和德惠市。其中,农安县60万千瓦风电,包含45万千瓦风电、15万千瓦光伏,采用“自发自用”模式,为年产20万吨绿氨的化工项目提供100%绿电;德惠市15万千瓦风电则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接入吉林电网,预计年输送清洁电力4.5亿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36万吨,生态效益显著。
  为保障氢氨产品消纳,龙源吉林公司积极拓展合作渠道,与国内外5家企业签订绿氨销售协议,为项目构建起稳定的产业链支撑。这种“生产—销售”无缝衔接的商业闭环,为新能源下游产业商业化运营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在绿色转型增量项目创新开发的同时,龙源吉林公司同步加大在运项目改造力度。为彻底解决老旧机组故障率高、利用小时低的问题,公司密切对接省能源局风电机组“上大压小”改造政策,对在运项目改造资源、土地情况逐项梳理,提前编制项目改造实施方案,8月上旬,同发三期、长岭一期两个“上大压小”项目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为存量资产提质增效创造条件。
  通过构建新能源闭环生态,龙源吉林公司在破局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实现了从传统新能源开发到多元化产业协同的转变。

  “智”赢市场,电力交易的精算之道

  新能源全面入市叠加吉林省电力供需失衡,考验着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在电力现货市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龙源吉林公司认真研究现货交易规则,创新营销策略,实施差异化营销,做好各项预判分析,使得公司省间现货交易市场占有率持续稳居全省第一,达成“双亿”价值创造目标。其中,辅助服务分摊成本减免超亿元,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减少弃风限电损失超亿万千瓦时,大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有了省间现货交易的丰富经验,龙源吉林公司深入研究省内交易规则,每日开展日前撮合交易,根据电价预测灵活实施增减仓操作,日均结算电价显著优于省内风电平均水平。在6月份的吉林省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中,公司提前梳理历次现货运行期市场数据,精准测算发电能力、评估风资源情况,合理预测现货价格趋势。每日开展日融合交易,全力优化合约曲线,实现公司参与现货项目结算均价239.41元/兆瓦时,显著优于省内其他风电企业。
  作为集团首家开展绿电国内绿证交易、吉林省首家通过滚动撮合交易实现价差套利的新能源企业,龙源吉林公司还通过绿色电力交易开拓增收渠道,市场交易电价屡创新高。“每个决策都关乎真金白银,我们必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市场营销部主任李帅说。
  从长白山下的风机运维,到长春新区的氢能基地,再到电力市场的精准操盘,龙源吉林公司建设者正以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在能源变革的浪潮中破浪前行。那些转动的叶片,不仅捕捉着风的方向,更开拓着绿色发展的新航路——真正的驭风者,永远向新而生。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