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化工一科技成果国际领先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524
版次:01
本报讯(通讯员 常 佳 马颖足)7月底,榆林化工承担的2022年集团公司十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中国煤炭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被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以光伏发电、电催化合成氨、电解水制氢、高温储热、全钒液流储能、微电网等新能源和新技术为切入点,开展“光伏+制氢+储能+储热”微电网与煤化工装置耦合可行性和运行平稳性试验研究,实现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装置连续稳定运行超1000小时。项目开发了基于RNN-LSTM融合的光伏功率预测大数据模型,可根据气象天空和光伏发电等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光伏实际发电功率;开发了“光—储—氢—热”多能设备与系统源网荷储工业级仿真模型,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能融合微电网控制平台;首次以煤液化沥青为原料开发了高导热、低膨胀新型炭基储热材料,材料导热系数大于70瓦/米·开尔文,实现固体储热温度大于900℃,储热系统可稳定产出4.1兆帕/400℃蒸汽;研究开发了“流量—压力—液位—温度”协同控制算法,建立了电解制氢系统停机保压、带压启动及自动控制系统;建成了包括分布式光伏(10兆瓦峰)、碱性电解水制氢、高温固体储热、液流电池储能和微电网管控系统的新能源与煤化工耦合首套示范装置,实现了离/并网模式下“光—储—氢—热”耦合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超1000小时。
该项目以光伏发电、电催化合成氨、电解水制氢、高温储热、全钒液流储能、微电网等新能源和新技术为切入点,开展“光伏+制氢+储能+储热”微电网与煤化工装置耦合可行性和运行平稳性试验研究,实现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装置连续稳定运行超1000小时。项目开发了基于RNN-LSTM融合的光伏功率预测大数据模型,可根据气象天空和光伏发电等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光伏实际发电功率;开发了“光—储—氢—热”多能设备与系统源网荷储工业级仿真模型,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能融合微电网控制平台;首次以煤液化沥青为原料开发了高导热、低膨胀新型炭基储热材料,材料导热系数大于70瓦/米·开尔文,实现固体储热温度大于900℃,储热系统可稳定产出4.1兆帕/400℃蒸汽;研究开发了“流量—压力—液位—温度”协同控制算法,建立了电解制氢系统停机保压、带压启动及自动控制系统;建成了包括分布式光伏(10兆瓦峰)、碱性电解水制氢、高温固体储热、液流电池储能和微电网管控系统的新能源与煤化工耦合首套示范装置,实现了离/并网模式下“光—储—氢—热”耦合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超100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