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盐霜与晨光
◎ 武宁辉
2025年08月12日
字数:1154
版次:04
  凌晨四点的沧东电厂,连花丛里的蛐蛐都歇了声,集控室的屏幕却还亮着,像落了整夜的星子。我巡检完,刚回到集控室,把安全帽往桌上一搁,帽檐立刻垂下一串汗珠,那是夏季四十三摄氏度高温烙下的印记。
  工服紧紧贴在背上,能看出脊梁骨的弧度。布料上泛着一层细白的盐霜,是汗水蒸干后留下的。抬手扯衣领时,指尖触到的全是湿热,这才想起从接班到现在,这身工装就没干透过。
  “小武,去趟升压站继保间,看看空调温度。”对讲机里传出虎哥的声音,像滴进清水的墨,在寂静里晕开一圈涟漪。
  “收到。”抓起钥匙串往口袋塞的瞬间,金属的凉意撞进湿热的布料。月光把升压站的台阶洗得发白,手电筒的光柱劈开夜色。爬到三楼时,我扶着栏杆喘了两口气,胸腔里的热气混着楼道的阴凉,酿出点微醺的晕。
  继保间的锁孔“咔嗒”一转,设备指示灯的绿光漫出来。伸手按在空调面板上,屏幕上“24℃”的数字亮得安稳。汇报完毕,再挨个儿检查完继保间保护柜,这才转身下楼。路过变压器区的油枕里,油面轻轻晃着,像在应和我的脚步。
  回到集控室时,天边已洇开鱼肚白。虎哥递过一瓶冰水,瓶身瞬间起了一层雾,“老一辈说,咱沧东在盐碱滩上建厂房时,温度计也总飙到四十多摄氏度。”他说着,指着基建时期的老照片,“你看,他们蹲在工地上,汗珠砸在钢筋上的光,和你帽檐上的一模一样。”
  仰头灌冰水时,喉结滚动的声响里,混着窗外机器的轰鸣。恍惚间,想起入厂时看到的照片:二十多年前,渤海之滨还是白茫茫的盐碱地,风一刮,盐粒能打疼人的脸。建设者们夜里裹着棉袄画图,白天顶着日头扛设备。
  “那时候谁信啊,海水能变成咱们喝的水。”虎哥望着窗外,语气里带着感慨,“多少个通宵,实验室的灯亮得比星星还稠,烧杯里的海水晃啊晃,竟晃成了能发电的甘泉。”现在的沧东电厂,不仅让三万吨淡化海水每天流向黄骅港,更在盐碱地上实现了“电、水、热”联产,把“三个零——耕地零占用,淡水零开采、燃煤零运输”的承诺,扎实种进了这片土地。
  低头看自己的工服,盐霜在布料上结得更密了。我明白了,这盐霜和老照片里的汗珠,原是同一种东西——都是滚烫的日子熬出来的印记。那些高温里记的参数、寒夜里摸的设备温度,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数字,是沧东二十载年轮里,最结实的纹路。
  天边的鱼肚白渐渐染成橘红,晨光漫进集控室,给操作台镶了道金边。翻开巡检表,笔尖划过“设备正常”四个字的刹那,忽然懂了:所谓奋斗,不过是把每个凌晨的巡检走实,把每组数据记准。就像老一辈把板房建在盐碱滩上,把海水变成甘泉,我此刻把汗水洒在设备旁,把盐霜结在工服上,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续写着同一个故事。
  烟囱在晨光里站成标杆,像无数双眼睛,看着一代代人把青春熬成盐霜,又在新的晨光里,把责任稳稳接过来。厂区的展示大屏幕上,那首老调子漫过来,歌声混着机器的轰鸣,在晨光里飞得很远。(作者单位:河北公司沧东电厂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