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记
2025年08月12日
字数:1842
版次:04
山川河流、晴岚雾霭是造物主的恢宏手笔,承载着世人的美好遐想。层峦叠嶂的群山,是文人泼墨的青色如黛,是自然馈赠的绮丽风光,是士族归隐的世外桃源。对平原长大的人而言,大山是朦胧、遥远且陌生的。早些年深入北川采风的经历,彻底颠覆了我对大山的想象。
“如果一生被困大山,那会是怎样的人生?”这个念头闪过脑海时,山里的凉意袭来,我的心头忽地一紧。“如今山区道路平整,房舍错落有致,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哪像我小时候!”“想当年谁家若是添置一台嘉陵牌摩托车,那不得在镇上炸开了锅!”“‘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校墙上的红字标语可不是空话。”“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我家人都很满意喽!”候车出山的一行人聊得热火朝天。前来送行的羌族姑娘阿云突然开腔:“我幺爸说了,明年我若是考不上县里的高中,就让我出去打工!”适才的聊天显然刺痛了大山里的羌族同胞,队长机警地扭转话锋:“听说上游前几天都在下雨,山里路况不好。如果今天赶不上过路车,咱们明天未必能顺利出山了。”此话既出,一片哗然。众人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望向寨口唯一的来车方向……那次山行让我终生难忘。
走进吉娜羌寨,接应我们的是村书记张老伯。因事前已对接沟通,简单地寒暄后,张老伯便直奔主题。介绍到目前的寨子生育率急剧下降,留寨人口以寡居老人、留守儿童为主。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常年客居他乡,导致寨子人口流失严重。综合生活方式迭代、民族隔阂消融、汉羌自由通婚等因素,如今羌族的习俗风化与汉族日渐趋同。除羌历年、祭山会等重大节庆,羌族男女老少会盛装打扮。“难怪!到饭点儿炊烟寥寥。门庭大开的民舍只瞥见仨俩老汉、嬢嬢。”我心中思索。此时,队友们与老伯攀谈甚欢,话题涉及寨子人均收入及构成、教育情况、羌族文化的保存现状等。羌族人民淳朴热情,能歌善舞,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羌绣更是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创新赓续载体,推动文化赋能”不是口号,而是蓄势待发。一路上,张老伯积极打听与寨子情况相仿、逆袭致富的案例,并自信表示要抓住乡镇旅游的声浪契机振兴寨子。说话间,一座十多层高的古碉楼映入眼帘。
碉楼采用石块和黄泥土建造而成。其构造独特,兼具军事防御和抗震御灾功能,因形似碉堡而得名,是羌族的代表性建筑。不巧赶上碉楼内部在加固修缮,只得粗略游览。一层楼梯口处,从高处悬垂下来的“羌绣”字样的红色荷包串直夺人眼球,细细辨认,又为手艺人采纳甲骨文“羌”字外形轮廓的巧思而叹服。墙上挂的女子服饰品类众多,令人目不暇接。羌族服饰色彩鲜艳,代表着生机和活力,红色表达热烈,象征着古羌人对“火”的崇拜。蓝白色纯净,代表羌族人对蓝天白云的美好向往。纹饰上簇拥热烈的太阳花、牛角花以及云纹等纹样皆取自然,如同羌族女子一般,美得自然。展柜尾端还列有男子惯用的火镰、吊刀、旱烟枪杆、烟袋等生活物件,越向上楼梯间越陡。返回住处时,我们将变装旅拍、乡村坝坝宴、DIY羌绣荷包、拆盲盒等金点子献计给张老伯,希望能为寨子的振兴大业略尽绵薄之力。
羌族人骨子里的淳朴热情给人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感动。得知羌服是我们这些外来客的心头好,张老伯隔天便为我们送来了合身的衣物,并安排上初中的小女儿阿云为我们继续导览。阿云活泼可爱,滔滔不绝地与我们分享她的生活: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煮饭、收拾屋子。给婆婆送完饭,带上干粮,与寨子的兄弟姊妹徒步一小时到镇上的学校。下午四点钟放学后带上拐杖,方便天色暗时走山路。煮饭的间隙还要打理自家的菜园子。周末也不得闲,捉虫打药、拾柴放羊、浆洗衣鞋、赶集贩运……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提到明天有商演,今晚要跟舞伴们一起加班排练时,阿云的眼睛变得明亮起来,脸庞绽放成一朵热烈的花。
环行寨子一圈,房舍墙绘的羌族历史随处可见,拙朴有趣。零星散落的经幡白石堆,无声地唱响羌族人民对祖先神灵的膜拜尊崇。宽阔的苏宝河从寨前流过,河水舒缓清冽,是族人纳凉、浆洗、摸鱼的好地方。来此山居游玩必能收获一份凉爽清幽。不过,我更期待醇厚的民族文化能源远流长。与阿云唠家常也使我有所感怀。山里的日子清贫单一,换位思考,哪个年轻人不喜欢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都市生活呢?想走出大山是必然的。
人类文明征程浩荡向前。走出大山,与现代化生活接轨,是羌族同胞心中所愿。而留在大山,赓续传承原汁原味的羌族文脉亦是中华文明所需。这场文明赓续接力赛不仅需要大山深处少数民族同胞挺膺使命,人人亦守护有责。或许走出去、留下来并非是单选题。前路蜿蜒曲折,待我们继续探索。(作者单位:朔黄铁路机辆分公司)
“如果一生被困大山,那会是怎样的人生?”这个念头闪过脑海时,山里的凉意袭来,我的心头忽地一紧。“如今山区道路平整,房舍错落有致,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哪像我小时候!”“想当年谁家若是添置一台嘉陵牌摩托车,那不得在镇上炸开了锅!”“‘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校墙上的红字标语可不是空话。”“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我家人都很满意喽!”候车出山的一行人聊得热火朝天。前来送行的羌族姑娘阿云突然开腔:“我幺爸说了,明年我若是考不上县里的高中,就让我出去打工!”适才的聊天显然刺痛了大山里的羌族同胞,队长机警地扭转话锋:“听说上游前几天都在下雨,山里路况不好。如果今天赶不上过路车,咱们明天未必能顺利出山了。”此话既出,一片哗然。众人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望向寨口唯一的来车方向……那次山行让我终生难忘。
走进吉娜羌寨,接应我们的是村书记张老伯。因事前已对接沟通,简单地寒暄后,张老伯便直奔主题。介绍到目前的寨子生育率急剧下降,留寨人口以寡居老人、留守儿童为主。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常年客居他乡,导致寨子人口流失严重。综合生活方式迭代、民族隔阂消融、汉羌自由通婚等因素,如今羌族的习俗风化与汉族日渐趋同。除羌历年、祭山会等重大节庆,羌族男女老少会盛装打扮。“难怪!到饭点儿炊烟寥寥。门庭大开的民舍只瞥见仨俩老汉、嬢嬢。”我心中思索。此时,队友们与老伯攀谈甚欢,话题涉及寨子人均收入及构成、教育情况、羌族文化的保存现状等。羌族人民淳朴热情,能歌善舞,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羌绣更是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创新赓续载体,推动文化赋能”不是口号,而是蓄势待发。一路上,张老伯积极打听与寨子情况相仿、逆袭致富的案例,并自信表示要抓住乡镇旅游的声浪契机振兴寨子。说话间,一座十多层高的古碉楼映入眼帘。
碉楼采用石块和黄泥土建造而成。其构造独特,兼具军事防御和抗震御灾功能,因形似碉堡而得名,是羌族的代表性建筑。不巧赶上碉楼内部在加固修缮,只得粗略游览。一层楼梯口处,从高处悬垂下来的“羌绣”字样的红色荷包串直夺人眼球,细细辨认,又为手艺人采纳甲骨文“羌”字外形轮廓的巧思而叹服。墙上挂的女子服饰品类众多,令人目不暇接。羌族服饰色彩鲜艳,代表着生机和活力,红色表达热烈,象征着古羌人对“火”的崇拜。蓝白色纯净,代表羌族人对蓝天白云的美好向往。纹饰上簇拥热烈的太阳花、牛角花以及云纹等纹样皆取自然,如同羌族女子一般,美得自然。展柜尾端还列有男子惯用的火镰、吊刀、旱烟枪杆、烟袋等生活物件,越向上楼梯间越陡。返回住处时,我们将变装旅拍、乡村坝坝宴、DIY羌绣荷包、拆盲盒等金点子献计给张老伯,希望能为寨子的振兴大业略尽绵薄之力。
羌族人骨子里的淳朴热情给人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感动。得知羌服是我们这些外来客的心头好,张老伯隔天便为我们送来了合身的衣物,并安排上初中的小女儿阿云为我们继续导览。阿云活泼可爱,滔滔不绝地与我们分享她的生活: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煮饭、收拾屋子。给婆婆送完饭,带上干粮,与寨子的兄弟姊妹徒步一小时到镇上的学校。下午四点钟放学后带上拐杖,方便天色暗时走山路。煮饭的间隙还要打理自家的菜园子。周末也不得闲,捉虫打药、拾柴放羊、浆洗衣鞋、赶集贩运……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提到明天有商演,今晚要跟舞伴们一起加班排练时,阿云的眼睛变得明亮起来,脸庞绽放成一朵热烈的花。
环行寨子一圈,房舍墙绘的羌族历史随处可见,拙朴有趣。零星散落的经幡白石堆,无声地唱响羌族人民对祖先神灵的膜拜尊崇。宽阔的苏宝河从寨前流过,河水舒缓清冽,是族人纳凉、浆洗、摸鱼的好地方。来此山居游玩必能收获一份凉爽清幽。不过,我更期待醇厚的民族文化能源远流长。与阿云唠家常也使我有所感怀。山里的日子清贫单一,换位思考,哪个年轻人不喜欢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都市生活呢?想走出大山是必然的。
人类文明征程浩荡向前。走出大山,与现代化生活接轨,是羌族同胞心中所愿。而留在大山,赓续传承原汁原味的羌族文脉亦是中华文明所需。这场文明赓续接力赛不仅需要大山深处少数民族同胞挺膺使命,人人亦守护有责。或许走出去、留下来并非是单选题。前路蜿蜒曲折,待我们继续探索。(作者单位:朔黄铁路机辆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