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脊梁”跃升“绿色先锋”
2025年08月04日
字数:2694
版次:01
七月的广西,雨水愈发充沛起来。空气中满是氤氲的潮气,闷热与湿意交织,连风拂过都带着黏糊糊的触感。
走进广西柳州电厂,科技感十足的集控室让人眼前一亮。大屏上,机组的运行数据实时跳动,AI算法正在优化燃烧参数。“我们当前正在开展机组灵活性改造工作。”生技部主任何玉峰介绍,“改造后机组深度调峰能力将提升20%,每年可多消纳新能源电量6.1亿千瓦时。之后我们还将推进热电解耦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机组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300公里外的贵港白花山,一座座百米高的白色风机巍然矗立,单个叶片长度达108米,相当于36层楼高,转一圈可发电7千瓦时。这里是广西单机容量最大的陆地上风电项目,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满足6500户家庭用电需求。
从传统煤电到新能源,从能源保供到绿色转型,广西公司正在八桂大地奏响了一曲能源保供、绿色转型、央地共赢的“三重奏”。
2021年寒冬,一场突如其来的能源保供攻坚战在八桂大地打响。受多重因素影响,广西电力供应持续告急,电网频率一度逼近安全红线。
“立即启动应急保供预案,所有机组应发尽发。”在广西公司调度中心,一道道指令迅速下达。彼时,煤价已突破历史高位,发电成本与上网电价严重倒挂,每发一度电就意味着更多亏损。“但保供就是责任,再难也要顶上。”公司领导在保供专题会上强调。
“我们的机组就像电力系统的‘定海神针’。”永福电厂党委书记、董事长谢海峰说。在电力供应最吃紧的时刻,该电厂火电利用小时数、机组负荷率稳居区域第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央企的担当。
广西公司坚决扛牢能源保供职责使命。2021年至2024年,集团累计向广西供应电煤占全区消费总量的39.4%,发电量739.8亿千瓦时,占全区统调发电量的11.42%。作为广西火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发电企业,公司充分发挥所属北海、南宁、柳州、永福4个火电厂支撑保障作用,积极克服煤炭供应紧张、煤价快速上涨导致上网电价同发电成本倒挂等不利影响,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应发尽发、多发满发,确保关键时期机组开得起、顶得上、稳得住,其间火电利用小时、机组负荷率稳居区域第一,为广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支撑。
2024年,广西公司积极应对火电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等困难挑战,为广西区域贡献了10%的统调电量,其中新能源发电量超31亿千瓦时、同比增发10亿千瓦时,连续10年保持正增长。8台火电机组全年安全启停120台次,北海公司成功抵御超强台风“摩羯”,南宁公司有力应对郁江超20年一遇洪峰过境,柳州公司2号机组连续在网安全稳定运行573天、刷新全国单系列机组纪录,获评全国可靠性标杆机组。
截至今年6月底,广西公司总装机突破666.81万千瓦,其中燃煤装机466万千瓦,新能源装机192.99万千瓦,水电装机7.82万千瓦,是广西地区火电、风电装机规模最大的能源企业。在技术创新与项目建设上,公司也屡获突破,广西陆地风电单机容量最大的7.15兆瓦风机在贵港白花山一期项目成功投产,广西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在永福落地并申报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友好电站示范项目,藤县风光储氢示范基地建设规模已突破百万千瓦。公司深化煤炭与煤电、煤电与新能源、新能源与战新产业“三个联营”,大力实施煤电“三改联动”,煤电机组100%实现超低排放。其中,北海一期2台100万千瓦“高效灵活二次再热”清洁煤电机组的煤耗、环保等指标世界领先。
清晨的藤县山野,朝阳为连绵的风机镀上金边。这里正在建设广西区域首个百万千瓦级风光储氢一体化示范基地。大黎项目经理宋晨光站在观景平台介绍:“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多能互补,风电、光伏、储能协同发展。”
走进永福电厂,干净整洁的厂区环境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火电企业的认知。见缝插针的光伏板宛如片片蓝海,共享储能电站就像一个大号充电宝,远处的风机叶片迎风转动,广西区域首个同一主体建设、同一通道送出火风光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在这里扬帆启航。
在旺财水电站,边坡旁、山脚下、坝区周边都铺满了光伏板,与水电共用送出线路,水光互补发电模式在这里得到呈现。
广西公司紧盯“双碳”目标,积极对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快速化规模化发展。2021年以来,新能源投产130多万千瓦。在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同时,公司大力实施煤电“三改联动”。柳州电厂通过供热改造,每年为周边工业园区提供蒸汽200万吨。3年来,掺烧处置生物质、污泥等8万吨,消纳白泥60余万吨,南宁电厂是广西区域唯一实现100%白泥脱硫的火电企业。
“绿色转型不是简单地关停替代,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广西公司副总经理隋永宽说。4年来,公司新能源投产130余万千瓦,煤电机组100%实现超低排放,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能源转型之路。截至今年7月底,新能源在运装机196.74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近30%,整体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两倍,新能源资源获取能力、建设速度、发展质量、装机容量区域排名前列。
在桂林灌阳县徐源村,孩子们在新修建的操场嬉戏玩耍,硬化后的道路、排水沟给村民带来极大便利。村干部高兴地说:“这都是广西公司给我们带来的福利啊。”
在南宁市六景工业园区,南宁电厂供热管道直达各家企业。用上集中供热后,这些企业每年成本节省不少。目前,为周边工业园区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年供热量超过300万吉焦。
乡村振兴的画卷也在不断描绘。在横州市峦城镇,光伏板下的水稻长势喜人。上面发电、下面种植,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这个项目2023年11月25日实现全容量并网,是国内首个光伏发电与主粮(水稻)生产融合发展的保粮供能创新模式科技试验项目,每年可输出清洁电能超过3000万千瓦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广西公司创新“新能源+乡村振兴”模式,让偏远地区的风光资源变成“阳光银行”。
企业根扎在地方,情系于人民。
广西公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主动服务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家决策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以来,广西公司直接捐赠200余万元支持地方学校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投入约2.6亿元服务桂林、玉林、梧州、贵港等地乡村公路建设,总里程达210公里,用责任和担当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
解决城市园区痛点,服务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拓展集中供热、供水、固废利用等多元化综合能源利用渠道,积极处理城市和工业园区废料、废渣等污染物,在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中,广西公司责无旁贷。
从保供稳价的坚守到绿色转型的开拓,从服务地方的担当到面向东盟的布局,广西公司在八桂大地绘就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这支扎根八桂的“能源铁军”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就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谱写更加璀璨的篇章。
走进广西柳州电厂,科技感十足的集控室让人眼前一亮。大屏上,机组的运行数据实时跳动,AI算法正在优化燃烧参数。“我们当前正在开展机组灵活性改造工作。”生技部主任何玉峰介绍,“改造后机组深度调峰能力将提升20%,每年可多消纳新能源电量6.1亿千瓦时。之后我们还将推进热电解耦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机组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300公里外的贵港白花山,一座座百米高的白色风机巍然矗立,单个叶片长度达108米,相当于36层楼高,转一圈可发电7千瓦时。这里是广西单机容量最大的陆地上风电项目,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满足6500户家庭用电需求。
从传统煤电到新能源,从能源保供到绿色转型,广西公司正在八桂大地奏响了一曲能源保供、绿色转型、央地共赢的“三重奏”。
保供担当,守护八桂光明
2021年寒冬,一场突如其来的能源保供攻坚战在八桂大地打响。受多重因素影响,广西电力供应持续告急,电网频率一度逼近安全红线。
“立即启动应急保供预案,所有机组应发尽发。”在广西公司调度中心,一道道指令迅速下达。彼时,煤价已突破历史高位,发电成本与上网电价严重倒挂,每发一度电就意味着更多亏损。“但保供就是责任,再难也要顶上。”公司领导在保供专题会上强调。
“我们的机组就像电力系统的‘定海神针’。”永福电厂党委书记、董事长谢海峰说。在电力供应最吃紧的时刻,该电厂火电利用小时数、机组负荷率稳居区域第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央企的担当。
广西公司坚决扛牢能源保供职责使命。2021年至2024年,集团累计向广西供应电煤占全区消费总量的39.4%,发电量739.8亿千瓦时,占全区统调发电量的11.42%。作为广西火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发电企业,公司充分发挥所属北海、南宁、柳州、永福4个火电厂支撑保障作用,积极克服煤炭供应紧张、煤价快速上涨导致上网电价同发电成本倒挂等不利影响,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应发尽发、多发满发,确保关键时期机组开得起、顶得上、稳得住,其间火电利用小时、机组负荷率稳居区域第一,为广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支撑。
2024年,广西公司积极应对火电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等困难挑战,为广西区域贡献了10%的统调电量,其中新能源发电量超31亿千瓦时、同比增发10亿千瓦时,连续10年保持正增长。8台火电机组全年安全启停120台次,北海公司成功抵御超强台风“摩羯”,南宁公司有力应对郁江超20年一遇洪峰过境,柳州公司2号机组连续在网安全稳定运行573天、刷新全国单系列机组纪录,获评全国可靠性标杆机组。
截至今年6月底,广西公司总装机突破666.81万千瓦,其中燃煤装机466万千瓦,新能源装机192.99万千瓦,水电装机7.82万千瓦,是广西地区火电、风电装机规模最大的能源企业。在技术创新与项目建设上,公司也屡获突破,广西陆地风电单机容量最大的7.15兆瓦风机在贵港白花山一期项目成功投产,广西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在永福落地并申报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友好电站示范项目,藤县风光储氢示范基地建设规模已突破百万千瓦。公司深化煤炭与煤电、煤电与新能源、新能源与战新产业“三个联营”,大力实施煤电“三改联动”,煤电机组100%实现超低排放。其中,北海一期2台100万千瓦“高效灵活二次再热”清洁煤电机组的煤耗、环保等指标世界领先。
绿色转型,描绘“双碳”新图景
清晨的藤县山野,朝阳为连绵的风机镀上金边。这里正在建设广西区域首个百万千瓦级风光储氢一体化示范基地。大黎项目经理宋晨光站在观景平台介绍:“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多能互补,风电、光伏、储能协同发展。”
走进永福电厂,干净整洁的厂区环境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火电企业的认知。见缝插针的光伏板宛如片片蓝海,共享储能电站就像一个大号充电宝,远处的风机叶片迎风转动,广西区域首个同一主体建设、同一通道送出火风光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在这里扬帆启航。
在旺财水电站,边坡旁、山脚下、坝区周边都铺满了光伏板,与水电共用送出线路,水光互补发电模式在这里得到呈现。
广西公司紧盯“双碳”目标,积极对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快速化规模化发展。2021年以来,新能源投产130多万千瓦。在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同时,公司大力实施煤电“三改联动”。柳州电厂通过供热改造,每年为周边工业园区提供蒸汽200万吨。3年来,掺烧处置生物质、污泥等8万吨,消纳白泥60余万吨,南宁电厂是广西区域唯一实现100%白泥脱硫的火电企业。
“绿色转型不是简单地关停替代,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广西公司副总经理隋永宽说。4年来,公司新能源投产130余万千瓦,煤电机组100%实现超低排放,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能源转型之路。截至今年7月底,新能源在运装机196.74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近30%,整体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两倍,新能源资源获取能力、建设速度、发展质量、装机容量区域排名前列。
央地共赢,绘就发展同心圆
在桂林灌阳县徐源村,孩子们在新修建的操场嬉戏玩耍,硬化后的道路、排水沟给村民带来极大便利。村干部高兴地说:“这都是广西公司给我们带来的福利啊。”
在南宁市六景工业园区,南宁电厂供热管道直达各家企业。用上集中供热后,这些企业每年成本节省不少。目前,为周边工业园区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年供热量超过300万吉焦。
乡村振兴的画卷也在不断描绘。在横州市峦城镇,光伏板下的水稻长势喜人。上面发电、下面种植,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这个项目2023年11月25日实现全容量并网,是国内首个光伏发电与主粮(水稻)生产融合发展的保粮供能创新模式科技试验项目,每年可输出清洁电能超过3000万千瓦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广西公司创新“新能源+乡村振兴”模式,让偏远地区的风光资源变成“阳光银行”。
企业根扎在地方,情系于人民。
广西公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主动服务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家决策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以来,广西公司直接捐赠200余万元支持地方学校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投入约2.6亿元服务桂林、玉林、梧州、贵港等地乡村公路建设,总里程达210公里,用责任和担当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
解决城市园区痛点,服务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拓展集中供热、供水、固废利用等多元化综合能源利用渠道,积极处理城市和工业园区废料、废渣等污染物,在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中,广西公司责无旁贷。
从保供稳价的坚守到绿色转型的开拓,从服务地方的担当到面向东盟的布局,广西公司在八桂大地绘就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这支扎根八桂的“能源铁军”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就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谱写更加璀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