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乌金”到“扩绿能”
2025年07月16日
字数:2011
版次:02
生态变绿,发展向新。近年来,作为平庄煤业主力矿井,元宝山露天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智慧矿山建设、生态修复治理、水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探索出一条从“采乌金”到“扩绿能”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科技赋能驱动安全生产
面对行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该矿主动求变,将数字化、智能化作为提升安全和效率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智慧矿山建设。走进矿区,无人驾驶和远程操控设备随处可见:高达14米、自重490吨的巨型电铲正自动进行挖掘和装载作业,驾驶室内空无一人,而3公里外的控制室内,电铲司机赵秀军正通过5G网络远程精准操控着电铲的每一个动作,前进、停靠、开铲、卸载……
借助5G通信以及安装在设备上的倾角传感器、温度转速传感器等,电铲的铲斗实现了厘米级精准定位,不仅保障了操作安全,也让司机远离了现场的粉尘和噪声危害。除了无人驾驶电铲,矿区还投入使用了智能穿爆系统,将爆破钻孔精度提升到5厘米以内,500个炮孔的布设时间从过去的一天缩短到两三个小时,大幅提高了穿孔爆破效率和安全性。
在监测预警方面,该矿部署高台阶边坡雷达监测系统,可实时扫描边坡位移,快速识别潜在的滑坡危险区域并缩短预警响应时间,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此外,建立覆盖全矿的生产调度指挥信息化平台,集成生产、机电、安全、经营、技术等各专业系统,实现了数据实时共享和协同调度,生产组织效率和资源配置水平显著提高。
如今,该矿通过一系列智能化改造,安全保障能力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真正实现“无人则安、少人则安”的目标。
复垦绿化再造“绿水青山”
针对露天开采对地表生态的影响,该矿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将生态修复贯穿于矿山开发全过程。为拓展采矿空间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矿区实施了英金河改道工程,将原本流经矿区的英金河改移到排土场上方,为此专门修建了人工河道并加固河堤,确保行洪安全的同时为采矿腾出空间。改河工程自2014年启动,经过项目核准、征地拆迁、设计施工等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在2020年7月获得赤峰市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并于2024年5月16日世界首例虚方河道建设完成。据测算,改河工程不仅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百亿元,更通过优化区域水系布局,使周边农田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升到五十年一遇,惠及3万余亩耕地与数十个村庄。这份成果,既是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典范,亦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标准方案。
在排土场治理上,该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通过对排土场进行整形、覆土和土壤改良,昔日的废弃土石山逐渐变成可种植的土地。矿区先后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南西卡车排土场、234#排土场等绿化工程,累计种植樟子松20.6万余株,锦鸡、紫穗槐220万余株,完成治理面积8385亩,复垦率达到 100%,林草覆盖率达86.53%。与此同时,该矿生态修复工作不仅注重“量”的积累,更追求“质”的提升,通过科学选择适生植物、采用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实施草灌结合的立体绿化模式,排土场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植被防护体系。
如今,“绿色”已成为该矿的亮丽底色和核心竞争力,矿区内林草葱郁、鸟语花香,曾经的“生态伤疤”正逐步愈合,焕发出盎然生机。
循环治理守护生命之源
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是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环节。该矿地处半干旱地区,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为保证采矿安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该矿大胆采用了帷幕截水这一国内领先的治水技术。在采场周边构筑地下连续防渗墙,将地下水“拦截”在采矿影响范围之外,从而大幅减少矿坑涌水量。帷幕工程实施后,矿坑涌水明显减少,残余水量可供煤矿日常生产生活用水有效利用,不会造成水资源浪费,矿坑无外排水量降低了环保风险。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每年为矿山节约排水用电费用数千万元,还保护了区域地下水资源,实现了以技术创新促进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除了源头控水,该矿还着力加强疏干水的循环利用。在矿区内建设完善的水处理系统,将矿坑水和生产废水分类处理、达标回用。目前,采场西帮疏干水经处理后用于矿区降尘喷淋和绿化灌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采场东帮的疏干水则通过“絮凝沉淀+高效旋流”工艺深度净化,摇身变为清洁的工业用水,直接输送到元宝山工业园区供企业生产使用,每年可节约大量新鲜水资源。此外,为抑制矿区道路扬尘,该矿还利用疏干水在运输干道旁安装了自动喷淋降尘系统,定时对路面进行洒水降尘,使过去“尘土飞扬”的矿区道路变得干净整洁,矿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这套系统不仅成为矿山环保工作的亮点,还获得了平庄煤业公司科技奖励一等奖。
如今,该矿通过一系列水资源综合利用措施,有效实现废水近零排放和水资源的高效循环,既保障矿区生产用水需求,又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
从“采乌金”到“扩绿能”,元宝山露天矿以智慧矿山建设为引擎,以生态修复治理为底色,以水资源保护利用为关键,更以实际行动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华丽转身。
科技赋能驱动安全生产
面对行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该矿主动求变,将数字化、智能化作为提升安全和效率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智慧矿山建设。走进矿区,无人驾驶和远程操控设备随处可见:高达14米、自重490吨的巨型电铲正自动进行挖掘和装载作业,驾驶室内空无一人,而3公里外的控制室内,电铲司机赵秀军正通过5G网络远程精准操控着电铲的每一个动作,前进、停靠、开铲、卸载……
借助5G通信以及安装在设备上的倾角传感器、温度转速传感器等,电铲的铲斗实现了厘米级精准定位,不仅保障了操作安全,也让司机远离了现场的粉尘和噪声危害。除了无人驾驶电铲,矿区还投入使用了智能穿爆系统,将爆破钻孔精度提升到5厘米以内,500个炮孔的布设时间从过去的一天缩短到两三个小时,大幅提高了穿孔爆破效率和安全性。
在监测预警方面,该矿部署高台阶边坡雷达监测系统,可实时扫描边坡位移,快速识别潜在的滑坡危险区域并缩短预警响应时间,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此外,建立覆盖全矿的生产调度指挥信息化平台,集成生产、机电、安全、经营、技术等各专业系统,实现了数据实时共享和协同调度,生产组织效率和资源配置水平显著提高。
如今,该矿通过一系列智能化改造,安全保障能力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真正实现“无人则安、少人则安”的目标。
复垦绿化再造“绿水青山”
针对露天开采对地表生态的影响,该矿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将生态修复贯穿于矿山开发全过程。为拓展采矿空间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矿区实施了英金河改道工程,将原本流经矿区的英金河改移到排土场上方,为此专门修建了人工河道并加固河堤,确保行洪安全的同时为采矿腾出空间。改河工程自2014年启动,经过项目核准、征地拆迁、设计施工等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在2020年7月获得赤峰市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并于2024年5月16日世界首例虚方河道建设完成。据测算,改河工程不仅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百亿元,更通过优化区域水系布局,使周边农田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升到五十年一遇,惠及3万余亩耕地与数十个村庄。这份成果,既是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典范,亦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标准方案。
在排土场治理上,该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通过对排土场进行整形、覆土和土壤改良,昔日的废弃土石山逐渐变成可种植的土地。矿区先后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南西卡车排土场、234#排土场等绿化工程,累计种植樟子松20.6万余株,锦鸡、紫穗槐220万余株,完成治理面积8385亩,复垦率达到 100%,林草覆盖率达86.53%。与此同时,该矿生态修复工作不仅注重“量”的积累,更追求“质”的提升,通过科学选择适生植物、采用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实施草灌结合的立体绿化模式,排土场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植被防护体系。
如今,“绿色”已成为该矿的亮丽底色和核心竞争力,矿区内林草葱郁、鸟语花香,曾经的“生态伤疤”正逐步愈合,焕发出盎然生机。
循环治理守护生命之源
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是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环节。该矿地处半干旱地区,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为保证采矿安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该矿大胆采用了帷幕截水这一国内领先的治水技术。在采场周边构筑地下连续防渗墙,将地下水“拦截”在采矿影响范围之外,从而大幅减少矿坑涌水量。帷幕工程实施后,矿坑涌水明显减少,残余水量可供煤矿日常生产生活用水有效利用,不会造成水资源浪费,矿坑无外排水量降低了环保风险。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每年为矿山节约排水用电费用数千万元,还保护了区域地下水资源,实现了以技术创新促进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除了源头控水,该矿还着力加强疏干水的循环利用。在矿区内建设完善的水处理系统,将矿坑水和生产废水分类处理、达标回用。目前,采场西帮疏干水经处理后用于矿区降尘喷淋和绿化灌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采场东帮的疏干水则通过“絮凝沉淀+高效旋流”工艺深度净化,摇身变为清洁的工业用水,直接输送到元宝山工业园区供企业生产使用,每年可节约大量新鲜水资源。此外,为抑制矿区道路扬尘,该矿还利用疏干水在运输干道旁安装了自动喷淋降尘系统,定时对路面进行洒水降尘,使过去“尘土飞扬”的矿区道路变得干净整洁,矿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这套系统不仅成为矿山环保工作的亮点,还获得了平庄煤业公司科技奖励一等奖。
如今,该矿通过一系列水资源综合利用措施,有效实现废水近零排放和水资源的高效循环,既保障矿区生产用水需求,又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
从“采乌金”到“扩绿能”,元宝山露天矿以智慧矿山建设为引擎,以生态修复治理为底色,以水资源保护利用为关键,更以实际行动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