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父亲的写字台
石小刚
2025年07月04日
字数:1340
版次:04
  当午后的阳光斜斜地从西窗切入,那张陈旧的松木写字台便如被岁月轻抚,静静沐浴在一道璀璨的金光之中。这张承载着父亲四十余载记忆的书桌,其木纹间镶嵌着深浅不一的茶渍,恰似父亲掌纹里蜿蜒纵横的沟壑,默默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台面上,常年堆叠着时光的切片,宛如一座岁月的小型博物馆。蓝皮台历的页面停留在2007年5月,泛黄的纸页间,夹着1998年的电费单,那纸张已脆弱得仿佛稍一用力便会破碎,上面的数字记录着往昔生活的点滴;2005年的农药瓶标签,虽已褪去鲜艳色彩,却仍残留着田间劳作的质朴气息;还有不知哪年庙会的红纸条,仍带着彼时热闹的余温。那些用蓝黑钢笔书写的字迹,历经岁月洗礼,颜色已悄然褪去,然而它们却依旧执拗地恪守着春播秋收的时序,铭记着老邻居的座机号码,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或许藏着许多邻里间温暖的家常;也铭记着某个孙辈满月的特殊日子,那是家族传承中珍贵的欢乐时刻。
  在写字台的角落,静静躺着父亲的“百宝盒”——一个掉漆的铁皮糖盒。每当掀开它,总会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咔嗒”轻响,宛如打开一段被凝固的旧时光之门。盒内,镀锌铁钉还留存着锐利光泽,仿佛在炫耀着往昔的锋芒;塑料纽扣是母亲年轻时做嫁衣剩下的,那小小的纽扣,承载着父母爱情的甜蜜回忆;硬币整齐地摞成一座小小的塔,最底层躺着一枚1965年的贰分币,其边缘已被磨得发亮,恰似被岁月含在嘴里反复摩挲,承载着那个年代独特的记忆与故事。至于那一堆笔帽,红的蓝的塑料帽整齐码放着,父亲曾说:“等寻着笔杆就能配上。”只是那些笔杆,或许早已在某个晨光熹微的清晨,随着岁月的风,不知散落何方。
  如今,再次望向这张桌子,台历依旧停在2007年5月16日。我小学时的奖状,边角已然卷曲,恰似一朵褪色的花,在抽屉里悄然绽放。阳光中,灰尘悠悠浮沉,恍惚间,我似乎又看见四十年前的父亲,正伏在案前,认真地计算着玉米的行距。台历上的字迹力透纸背,仿佛带着一种力量,惊飞了窗台上停歇的麻雀。
  收拾写字台时,我格外轻手轻脚,生怕惊扰了这沉睡的时光。我将泛黄的票据按年份仔细码齐,把糖盒里的小物件一一摆回原位,就连那支不出水的英雄牌钢笔,也轻轻搁在父亲惯用的右手边。
  父亲推门进来时,布鞋底轻轻蹭着门槛,他静静地望着桌面,喉结微微动了动,指尖悬在台历上方,似要触碰某个沉睡已久的旧梦。“老了,邋遢就邋遢些吧。”他说得很慢很慢,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半片夕阳的余晖,那余晖仿佛也映照着他一生的故事。
  当暮色缓缓漫进窗棂,写字台上的物件各自归位。台历上的新字迹在渐暗的光线里,慢慢模糊了边界,仿佛在与即将到来的黑夜融为一体。父亲的背影穿过院子,在暮色中,他的肩背已略显佝偻,然而他依旧执着地侍弄着那方小菜园,就如同他始终执着地守着写字台上的旧物。那些被我小心归位的铁钉与笔帽,在暮色里,仿佛忽然有了温度。它们曾是父亲与世界对话的独特凭证,是他将岁月细细拆成零件,而后小心收进时光糖盒的珍贵宝藏。
  我们常常以为父母永远伫立在时光的原点,以利落的身手有条不紊地打理着生活的经纬。然而,我们却忽略了,那些被我们视作“无用”的旧物,实则是他们与流逝时光达成的和解;是饥荒年代艰难岁月所养成的惜物本能;是他们亲手搭建起家庭时留下的温暖指纹;是看着子女羽翼丰满后,悄悄收进糖盒的、独属于自己的时光碎片。

(作者单位:铁路装备榆林分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