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宫有座望乡亭(一)
2025年07月04日
字数:3043
版次:04
一
潘高峰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从云中山脉里跌跌撞撞地走出来,用了十年的时间。刚刚翻越太行山脉,眼看着就要踏上华北大平原的千里沃土,可一纸调令,却又让他调头回去,像是一头拴被拴着缰绳的牛,只要缰绳不断掉,他始终就不会有云的自由、风的任性,没有直面梦想的勇气和机会。潘高峰实在太想站在沃野平畴上,看那东方破晓,他觉得脚下踏实,眼里也有光芒,不像是在山里,追光也要爬上山头,要是不爬山头,就得等太阳高过了山,才能照到自己。此时,被太阳照着的潘高峰,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株草,卑微而渺小。潘高峰心里不止一次地想,卑微而渺小的人用什么法子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给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多一点快乐、多一点幸福。
其实,潘高峰十分清楚铁路这个行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员的调动也不像候鸟的迁徙,追随季节,遵循规律。潘高峰自打入职铁路这个行业,见到太多的人在无奈中离别,悄悄地流泪。在拥抱后转身,决然地离开,习惯如常,生活便也如常。潘高峰心里早已接受了这种现实:分别和重逢是铁路人生活的一部分,只不过,总会旧病未愈,又添新伤,用一次次离别的疼痛滋养那不能预期的重逢。
潘高峰可以接受一纸调令,可以调转头去,可是,这次让他调头回龙宫站,他有点不情愿,也有些不甘心。龙宫站是这条铁路上条件最艰苦的小站,巴掌大的地方,放不下火热的青春和大大的梦想。
龙宫站设在高高的半山腰,有点突兀。因为山是被削去半个脑袋的,连同脖子一起削的,自然肩的宽度就多了些。铁路就从肩上通过,站房就杵在铁路边上,远远望去,铁路就像一条扁担横在人的肩上,站房像是肩峰上又凸出了一块骨头,与剩下的那半座山,合力把扁担一样的铁路卡在中间。多少个春秋,不管多大的风雨,扁担都不曾滑落,安之若素。
龙宫站缺水,靠一眼深井才勉强供水,哪能侍候得起龙王,之所以叫龙宫站,那是因山下的龙宫村而得名。其实龙宫村一开始也不叫龙宫村,叫靠山村,和龙王没有关系,只是传说秦始皇的公子扶苏经过此处,并与一个叫灵芝的姑娘相遇,还坐在灵芝家的炕上,吃了灵芝母亲给他做的莜面窝窝。也许是灵芝的纯朴善良俘获了扶苏的心,也许是莜面窝窝的清香拴住了扶苏的胃,扶苏就娶了灵芝并传为佳话,后来人们就把靠山村改作了龙宫村。
潘高峰有点心灰意冷,但不会绝望,他的骨子里有西北汉子的执着和倔犟,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能力,既然能从西海固的农村走出来,能从新婚妻子深情的挽留下狠心离开,他就能在这龙宫站待下去。他不再奢求像扶苏有遇见灵芝的机会,但他有缘遇到了十几个情同手足的汉子,他相信他们有足够的力气和技能,把这扁担一样横在山肩上的铁路,守护得平平安安。
在火车与钢轨哐哐的撞击声中,夕阳不声不响地躲进了那半个山头,山的这一边只留下淡淡的暮色,还有暮色中的空旷和寂寥。潘高峰转过站房,心事重重地爬上那座暮色中的小亭子。亭子既没有斗角飞檐,也没有雕龙画凤,四根水泥柱子支起一个八尺见方的平台,上以石棉瓦覆顶,以遮阳挡雨。潘高峰听工友们说这叫休闲亭,工余时间在亭子里下下棋、吹吹风,赏赏风景,望望远方。可潘高峰一听就觉得好笑,这一山连着一山,一天看八遍,还赏什么风景,这一山高过一山,哪里还有远方。要是吹风,站在那削了半个脑袋的山上多好啊,比这亭子还高,风也比这儿大。潘高峰忽然觉得没这么简单,没准当初提出来建亭子的人有他的故事,有他的过往。想着想着,潘高峰的目光,像长了翅膀的鸟,掠过山脚下弯弯曲曲的大运路、奔腾不息的滹沱河,然后脑袋一扬,冲向高处,贴着远处那一座山的山尖,向西飞去,一直飞到西海固,飞到他的村庄,落在他家小院的树枝上,对着他的妻子欢叫,像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爱。
从那一刻起,亭子在潘高峰的心里,就成了望乡亭。
潘高峰收回目光,准备走下亭子,无意瞥见小山英站在小卖部的门口,正望向自己。小卖部和亭子间的直线距离不足二百米,中间被一道铁栅栏隔开,像一道边界,外面的小卖部属于龙宫村,里面的小亭子属于龙宫站。亭子和小卖部像是两朵开不败的彼岸花,年年岁岁地相望着,只是爬上亭子的人换了又换,而小山英始终是小卖部的主人。
“又在想家吧?”还没等潘高峰把目光移开,小山英的话就轻飘飘地过了铁栅栏,钻进潘高峰的耳朵里。
潘高峰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潜意识在提醒自己不能告诉任何人,他在想家。一个大老爷们想家,还能有啥出息呢!
“看山。”潘高峰看着小山英,手却指着他刚刚望过的远方。
“看山?有啥好看的,想家就想吧,又不是没有人在那亭子里哭过。”
“有啥好哭的,不就是想家吗?”潘高峰走下了亭子,距离铁栅栏又近了一步,也近了小山英一步。
“你要是想家,就到小卖部来,我给你做莜面窝窝吃。”小山英的热情融化了这低沉的暮色,让潘高峰的眼前心里亮堂了一些。
“莜面窝窝能治愈乡愁?不信!”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以前给那个人做过,他吃过几回就不再想家,人也打起精神了。”
“你厉害!”潘高峰向小山英竖起大拇指晃了两下,然后转身走向站房,留给了小山英一个捉摸不透的背影。
小山英望着潘高峰的背影,向前走了几步,停在爬满牵牛花的铁栅栏边。直到潘高峰的背影消失了,小山英才收回目光,盯着一朵盛开的牵牛花感叹道:出门千日好,回家一时难。
潘高峰回到宿舍,看到给排水的石心雨躺在床上,双手支在脑袋下面,眯着眼听手机里播放的二人台《圪梁梁》。潘高峰早就听说过石心雨的性子有点怪,七情六欲好像少了三情两欲。除了听二人台,没啥爱好,偶尔也哼上两句,但他哼不成调,一个酸不溜溜的小曲,经他一哼,就像不加醋的熘土豆丝,寡淡淡的,没味道。据说,小山英嘲笑过他,气得石心雨有些日子就不去小卖部,宁愿走五里地的山路到轩岗镇上去买烟抽。
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潘高峰似信非信,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扔。自打他来到龙宫站和石心雨住进一个宿舍,就对石心雨以师傅相称,和平共处。他也没觉得石师傅的七情六欲少了一丁点儿,该吃吃、该喝喝,高兴了也谈环肥燕瘦、风花雪月,也聊那些亦真亦假、和他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往事。
“石师傅,你说小山英这人咋样?”潘高峰一本正经地问石心雨。
“哼,咋说呢。人不赖,嘴不饶人。”
“眼睛也毒,一眼能看到你的心底。”石心雨话音刚落,潘高峰就一个激灵,正要问石心雨怎么个毒法,没想到石心雨接着就打开了话匣子。
去年的年跟前,龙宫站上几个回不了家的人,就商量在小山英的小卖部欢聚,一是小山英邀请在先,二是几个人也乐意一聚,过年图个快乐,石心雨还把单位发的福利米面油提了过去,送给了小山英。也正是这些米面油给石心雨添了一些不爽,让他心里一直堵了好长时间。那天小山英刚置办了年货,炖鸡烧鱼,煮肉煎蛋,做了满满一桌子可口的饭菜。几个人都喝得痛快淋漓,小山英也喝了几杯。但小山英酒量大,比得上两个男人的酒量,几个人都喝得七倒八歪、烂醉如泥,可小山英没醉,还不停地忙这忙那。石心雨平时不喝酒,那天只是喝了一小杯,像是琼浆玉液润了一下嗓子。石心雨还想喝,被小山英拦住了,小山英埋怨他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吃点辣椒还喊胃疼,喝酒就不伤胃了。石心雨不喝酒了,就开始抽烟,一根接一根,抽得小卖部里乌烟瘴气。小山英也不反对,趁着一点酒劲,也点了一根,但她不像石心雨那么使劲地抽,而是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捏着,坐在石心雨身边,不言不语,任由思绪随轻烟飘荡。小山英觉得,这种时光,比过年要欢乐、要幸福,是自己做多少个梦都不会梦见的神仙日子,她甚至觉得传说中的灵芝都没有她幸福,尽管扶苏娶了她,秦始皇是她的公爹,他们可以有天下,但他们没有小卖部这一方天地。
潘高峰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从云中山脉里跌跌撞撞地走出来,用了十年的时间。刚刚翻越太行山脉,眼看着就要踏上华北大平原的千里沃土,可一纸调令,却又让他调头回去,像是一头拴被拴着缰绳的牛,只要缰绳不断掉,他始终就不会有云的自由、风的任性,没有直面梦想的勇气和机会。潘高峰实在太想站在沃野平畴上,看那东方破晓,他觉得脚下踏实,眼里也有光芒,不像是在山里,追光也要爬上山头,要是不爬山头,就得等太阳高过了山,才能照到自己。此时,被太阳照着的潘高峰,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株草,卑微而渺小。潘高峰心里不止一次地想,卑微而渺小的人用什么法子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给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多一点快乐、多一点幸福。
其实,潘高峰十分清楚铁路这个行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员的调动也不像候鸟的迁徙,追随季节,遵循规律。潘高峰自打入职铁路这个行业,见到太多的人在无奈中离别,悄悄地流泪。在拥抱后转身,决然地离开,习惯如常,生活便也如常。潘高峰心里早已接受了这种现实:分别和重逢是铁路人生活的一部分,只不过,总会旧病未愈,又添新伤,用一次次离别的疼痛滋养那不能预期的重逢。
潘高峰可以接受一纸调令,可以调转头去,可是,这次让他调头回龙宫站,他有点不情愿,也有些不甘心。龙宫站是这条铁路上条件最艰苦的小站,巴掌大的地方,放不下火热的青春和大大的梦想。
龙宫站设在高高的半山腰,有点突兀。因为山是被削去半个脑袋的,连同脖子一起削的,自然肩的宽度就多了些。铁路就从肩上通过,站房就杵在铁路边上,远远望去,铁路就像一条扁担横在人的肩上,站房像是肩峰上又凸出了一块骨头,与剩下的那半座山,合力把扁担一样的铁路卡在中间。多少个春秋,不管多大的风雨,扁担都不曾滑落,安之若素。
龙宫站缺水,靠一眼深井才勉强供水,哪能侍候得起龙王,之所以叫龙宫站,那是因山下的龙宫村而得名。其实龙宫村一开始也不叫龙宫村,叫靠山村,和龙王没有关系,只是传说秦始皇的公子扶苏经过此处,并与一个叫灵芝的姑娘相遇,还坐在灵芝家的炕上,吃了灵芝母亲给他做的莜面窝窝。也许是灵芝的纯朴善良俘获了扶苏的心,也许是莜面窝窝的清香拴住了扶苏的胃,扶苏就娶了灵芝并传为佳话,后来人们就把靠山村改作了龙宫村。
潘高峰有点心灰意冷,但不会绝望,他的骨子里有西北汉子的执着和倔犟,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能力,既然能从西海固的农村走出来,能从新婚妻子深情的挽留下狠心离开,他就能在这龙宫站待下去。他不再奢求像扶苏有遇见灵芝的机会,但他有缘遇到了十几个情同手足的汉子,他相信他们有足够的力气和技能,把这扁担一样横在山肩上的铁路,守护得平平安安。
在火车与钢轨哐哐的撞击声中,夕阳不声不响地躲进了那半个山头,山的这一边只留下淡淡的暮色,还有暮色中的空旷和寂寥。潘高峰转过站房,心事重重地爬上那座暮色中的小亭子。亭子既没有斗角飞檐,也没有雕龙画凤,四根水泥柱子支起一个八尺见方的平台,上以石棉瓦覆顶,以遮阳挡雨。潘高峰听工友们说这叫休闲亭,工余时间在亭子里下下棋、吹吹风,赏赏风景,望望远方。可潘高峰一听就觉得好笑,这一山连着一山,一天看八遍,还赏什么风景,这一山高过一山,哪里还有远方。要是吹风,站在那削了半个脑袋的山上多好啊,比这亭子还高,风也比这儿大。潘高峰忽然觉得没这么简单,没准当初提出来建亭子的人有他的故事,有他的过往。想着想着,潘高峰的目光,像长了翅膀的鸟,掠过山脚下弯弯曲曲的大运路、奔腾不息的滹沱河,然后脑袋一扬,冲向高处,贴着远处那一座山的山尖,向西飞去,一直飞到西海固,飞到他的村庄,落在他家小院的树枝上,对着他的妻子欢叫,像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爱。
从那一刻起,亭子在潘高峰的心里,就成了望乡亭。
潘高峰收回目光,准备走下亭子,无意瞥见小山英站在小卖部的门口,正望向自己。小卖部和亭子间的直线距离不足二百米,中间被一道铁栅栏隔开,像一道边界,外面的小卖部属于龙宫村,里面的小亭子属于龙宫站。亭子和小卖部像是两朵开不败的彼岸花,年年岁岁地相望着,只是爬上亭子的人换了又换,而小山英始终是小卖部的主人。
“又在想家吧?”还没等潘高峰把目光移开,小山英的话就轻飘飘地过了铁栅栏,钻进潘高峰的耳朵里。
潘高峰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潜意识在提醒自己不能告诉任何人,他在想家。一个大老爷们想家,还能有啥出息呢!
“看山。”潘高峰看着小山英,手却指着他刚刚望过的远方。
“看山?有啥好看的,想家就想吧,又不是没有人在那亭子里哭过。”
“有啥好哭的,不就是想家吗?”潘高峰走下了亭子,距离铁栅栏又近了一步,也近了小山英一步。
“你要是想家,就到小卖部来,我给你做莜面窝窝吃。”小山英的热情融化了这低沉的暮色,让潘高峰的眼前心里亮堂了一些。
“莜面窝窝能治愈乡愁?不信!”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以前给那个人做过,他吃过几回就不再想家,人也打起精神了。”
“你厉害!”潘高峰向小山英竖起大拇指晃了两下,然后转身走向站房,留给了小山英一个捉摸不透的背影。
小山英望着潘高峰的背影,向前走了几步,停在爬满牵牛花的铁栅栏边。直到潘高峰的背影消失了,小山英才收回目光,盯着一朵盛开的牵牛花感叹道:出门千日好,回家一时难。
潘高峰回到宿舍,看到给排水的石心雨躺在床上,双手支在脑袋下面,眯着眼听手机里播放的二人台《圪梁梁》。潘高峰早就听说过石心雨的性子有点怪,七情六欲好像少了三情两欲。除了听二人台,没啥爱好,偶尔也哼上两句,但他哼不成调,一个酸不溜溜的小曲,经他一哼,就像不加醋的熘土豆丝,寡淡淡的,没味道。据说,小山英嘲笑过他,气得石心雨有些日子就不去小卖部,宁愿走五里地的山路到轩岗镇上去买烟抽。
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潘高峰似信非信,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扔。自打他来到龙宫站和石心雨住进一个宿舍,就对石心雨以师傅相称,和平共处。他也没觉得石师傅的七情六欲少了一丁点儿,该吃吃、该喝喝,高兴了也谈环肥燕瘦、风花雪月,也聊那些亦真亦假、和他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往事。
“石师傅,你说小山英这人咋样?”潘高峰一本正经地问石心雨。
“哼,咋说呢。人不赖,嘴不饶人。”
“眼睛也毒,一眼能看到你的心底。”石心雨话音刚落,潘高峰就一个激灵,正要问石心雨怎么个毒法,没想到石心雨接着就打开了话匣子。
去年的年跟前,龙宫站上几个回不了家的人,就商量在小山英的小卖部欢聚,一是小山英邀请在先,二是几个人也乐意一聚,过年图个快乐,石心雨还把单位发的福利米面油提了过去,送给了小山英。也正是这些米面油给石心雨添了一些不爽,让他心里一直堵了好长时间。那天小山英刚置办了年货,炖鸡烧鱼,煮肉煎蛋,做了满满一桌子可口的饭菜。几个人都喝得痛快淋漓,小山英也喝了几杯。但小山英酒量大,比得上两个男人的酒量,几个人都喝得七倒八歪、烂醉如泥,可小山英没醉,还不停地忙这忙那。石心雨平时不喝酒,那天只是喝了一小杯,像是琼浆玉液润了一下嗓子。石心雨还想喝,被小山英拦住了,小山英埋怨他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吃点辣椒还喊胃疼,喝酒就不伤胃了。石心雨不喝酒了,就开始抽烟,一根接一根,抽得小卖部里乌烟瘴气。小山英也不反对,趁着一点酒劲,也点了一根,但她不像石心雨那么使劲地抽,而是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捏着,坐在石心雨身边,不言不语,任由思绪随轻烟飘荡。小山英觉得,这种时光,比过年要欢乐、要幸福,是自己做多少个梦都不会梦见的神仙日子,她甚至觉得传说中的灵芝都没有她幸福,尽管扶苏娶了她,秦始皇是她的公爹,他们可以有天下,但他们没有小卖部这一方天地。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朔黄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