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内容简介:若有隐之心,处处皆终南。一个人,两座院子,院外有山,院内有诗。借山而居的日子里,二冬种菜、养花、画画,手植杏树、芭蕉,为一起生活的每一个动物取名字,把山中花果变成诗意的点缀,每一天都很满足,每一年都很丰盛。他亲手把破败瓦房一点一滴改造成宜居小院,也记录下山居的清苦和美好,以及对这种生活的观察与反思。
光阴流淌草木清欢中
——读《借山而居》有感
◎邓志恒
2025年07月03日
字数:1594
版次:04
  初读《借山而居》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仿若推开了一扇通往别样天地的门,让疲惫的心灵觅得了栖息之所。书页间飘落的不仅是终南山的月光,还有都市人被钢筋水泥封存的初心。二冬用斧头劈开的不仅是柴火,更是横在我们与自然之间的那堵透明的墙——原来在海拔1400米的山上,时光可以慢地听见露珠滚落花瓣的声响,日子能酿成沾着松针香气的诗。
  被折叠的时光在山风中舒展。
  书中最让我心动的,是二冬在院子里画的那幅“时间地图”。他用不同颜色标注四季的轨迹:春天顺着桃树开花的方向延伸,夏天在竹席的阴影里打盹,秋天跟着板栗坠落的抛物线滑行,冬天则凝固在火塘跳动的火星中。这让我想起童年在老家的院子里,奶奶总在老槐树下摆一张漆色斑驳的木桌,春日采槐花时木桌沾满甜香,秋日晒柿饼时桌面铺着金黄的果实。那时的时间是有形状的,是晨露在蛛网结成的水晶帘,是暮色中归鸟翅膀剪碎的霞光。
  在书里看见二冬凌晨四点爬起来看银河,用竹筒接山泉水煮茶,突然惊觉自己已经多久没有认真看过一朵云的迁徙,没有听过雨滴在窗台谱写的夜曲。某个周末清晨,我试着关掉闹钟,躺在阳台的藤椅上看晨曦如何慢慢染红对面的楼顶,当成群的麻雀落在树枝上时,那些被钢筋水泥压缩成扁平状的时光,竟在微凉的晨风中悄悄舒展成了蝴蝶的翅膀。
  在草木清欢里找回生命的触觉。
  二冬写他在院子里种了200棵白菜,每天蹲在菜地里观察它们如何“把阳光熬成叶绿素,把雨水酿成淀粉”。这种与植物共生的细腻,让我想起母亲在阳台种的那盆薄荷。去年深秋,我看着叶片逐渐发黄枯萎,顺手扔进了垃圾桶。直到读了书中“草木有自己的生死观”那段,才忽然明白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节奏——就像二冬不会强迫野菊在冬天开花,也不会催促板栗提前成熟。
  某个春日午后,我在小区花园发现一丛无人注意的二月兰。蹲下身时,鼻尖萦绕着若有若无的淡香,花瓣上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着细芒,叶片边缘的锯齿轻轻划过掌心,竟让我想起大学时代在图书馆读诗的午后。原来当我们不再用“有用”“无用”去丈量世界,每一片落叶都藏着阳光的指纹,每一朵野花都是自然写给人间的情书。现在的我会在通勤路上特意绕进街角的小花店,看老板小心地为洋桔梗修剪枝叶,听他说“每枝花都要顺着它的长势来”,这些曾被我视为浪费时间的细节,如今却成了生活里最温暖的注脚。
  在寂静中听见灵魂的私语。
  书中最震撼我的场景,是二冬描述他在雪夜独坐火塘前,看火星子蹦进炭灰,听木柴爆裂时发出的“噼啪”声。这种极致的寂静,让我想起多年前在老家守岁的夜晚。全家人围着火炉包饺子,窗外的雪无声地落,火光在每个人脸上跳动,偶尔有人说句话,声音也像被雪泡软了似的。那样的时刻,连时光都放轻了脚步,让我们有机会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在城市里,我们习惯了用各种声音填满生活:办公室的键盘声、手机里的短视频音效、人群里的喧闹声。直到读了《借山而居》,我才意识到寂静原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某个雨夜,我关掉所有电子设备,坐在窗前听雨水敲打窗户的声音。起初觉得耳膜空得发慌,可渐渐的,听见远处传来一两声模糊的狗吠,楼下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甚至自己的心跳也变得清晰可闻。这些被喧嚣掩盖的声音,像久别重逢的老友,轻轻叩击着心门。现在的我学会了在周末留一段“静音时光”,或是侍弄阳台的花草,或是静静翻几页书,在寂静中,那些被忙碌冲淡的梦想与热爱,正慢慢从灵魂深处浮出水面。
  合上书时,暮色已漫进窗户。远处的高楼在暮色中勾勒出模糊的轮廓,而我心中却清晰地浮现出二冬院子里的那棵野柿子树——春天开着不起眼的小白花,秋天却挂满红灯笼般的果实。或许我们不必真的去终南山借山而居,只要在心底留一片小小的山林,种上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就能在都市的喧嚣中,听见草木生长的声音,看见时光流淌的轨迹。就像二冬说的:“重要的不是住在哪里,而是怎么住。”当我们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能酿成属于自己的山居岁月。

(作者单位:河北公司沧东电厂)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