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命运杂感
◎牛岭岭
2025年07月03日
字数:1003
版次:04
  继《皮囊》后再次拜读蔡崇达老师的纪实小说《命运》。作者笔力遒劲,为读者靶向瞄准最佳视角,俯瞰这片闽南偏隅小岛的枯荣。故事以百岁老人蔡屋楼(阿太)的一生为主线,用广角镜头记录下与她有关的族亲、婆亲、养子女等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彰显着以阿太为代表的底层人物在对抗命运时所展现的顽强不屈精神。文字所传递的能量取决于它的载体。《命运》带来的振聋发聩之感不似大海般汹涌澎湃,而似潺潺溪流般浸透。一生求子不得的阿太像极了我几位族亲的缩影,不可否认子嗣观念是大多数国人骨子里绕不过的一道关。渔民们遇事烧香、拜佛、祈愿等乡俗在我的家乡比比皆是。乡亲们看重门楣、祠堂,讲究面子的乡土心理南北相通,大同小异。诸如此类不一一赘述。要论全书动人之深当属“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核心主旨。与影视作品《哪吒》所推崇的自我觉醒殊途同归。
  对比《活着》一书中的主人公徐福贵,阿太当真是个有骨气的人!福贵一生苦难煎熬,命运给什么就接什么,从不忤逆命运的指令,最终活成了一头待宰的老黄牛。演绎了生命从鲜亮走向黯淡的悲歌。余华老师抛出了一个哲思——“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人活着就没有遭不了的罪。我不明白既然人要能遭那么多罪,为何就不能勇敢些主动去掌控自己的命运呢?
  读完《李白传记》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不知该如何将伟大诗人在心中安放。我拧巴、纠结,接受不了这位极致乐天派的“酒中仙”是如此糟糕的生平。感谢与《命运》的相遇,抚平了我心中的坑洼沟壑。心头那盏蒙尘的“白月光”,被重新点亮,愈发璀璨夺目。“诗仙”李白,绣口一出就是半个盛唐。其创作的诗词佳作在1300年后的今天依然焕发着勃勃的生机。那句耳熟能详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抒侠义豪情;妇孺皆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极尽自信洒脱;名闻遐迩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传扬达观与乐天。我们都熟悉镁光灯下的李白,却鲜少关注他的生平履历。他出身商贾、干谒拜尽、三入长安,求仕艰难;投靠永王,流放夜郎;漂泊不定,经济窘困;四婚两赘,情路波折……命运公允而无情,即便是才华倾世、名垂青史的李白,也难得命运青眼,拿到万事顺遂的通关文牒。果真应了那句“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遥思古今,每个人都是命运大海里讨生活的渔民。我们是命运的产儿,一生所碌不过是往皮囊里装进故事、卸下故事、讲述故事、成为故事,如是往复,直至我们成为自己命运的接纳者。

(作者单位:朔黄铁路机辆分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